摘 要: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打破传统说教方式,在情感认知统一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打造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激活课堂,丰富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农村;情感;生活化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旨在丰富课堂教学,,搞活课堂,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教法,利用现有的“资源”搞好教学,是值得每位农村教师思考的课题。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农村思想品德教学需要教师将生活融入课堂,打造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以找寻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春天。
一、树立生活教育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教师应该运用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用教师的爱感动学生,让师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一致,主动学习,乐意学习,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集体与我”时,我们通过参与一次社会实践的形式体验教学,而不是通过说教让学生明确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学生在参与活动后再回到课堂,明确了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分子,需要每个人,每个人都对集体责任。
二、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
1.利用学生身边事物——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就是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开展教学,不仅学生容易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我没有列举“神舟飞船”“长征火箭”等例子,而是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变化,我们父母以前吃的食物和现在我们吃的食物有什么变化,现在我们农村种田使用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将这些学生熟悉的身边事“推向”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使他们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家乡。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丰富课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想品德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丰富课堂,拓展学生的认知。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青少年,我们的部分学生便是留守青少年,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由此,我们可以开展给空巢老人送温暖和与留守青少年结对子活动,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体会社会的温暖,让学生的善心善念得以践行,真正将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思想落到实处。
总之,农村有着丰富的资源,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建立生活与课堂的联系,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