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微平台视角下的师生沟通关系研究

2015-09-10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摘 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沟通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高校中师生之间原有的沟通习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师生沟通现状不予乐观。与此同时,以微信、微博、微哨等微媒体平台的悄然兴起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微平台本身具备的沟通优势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渠道,为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微平台;沟通;原因;优势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高校师生的沟通问题一直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师生间沟通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管理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原有的师生沟通渠道似乎出现了一种“滞后感”,目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师生沟通的困境。笔者对周边的几所大学进行了了解,并对一些现状予以了归纳,并列举如下: 
  1.师生缺少有效沟通时间 
  在大部分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生基数的庞大,师生间比例失衡,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时间。目前,多数课程都选择大班授课,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30人以上,课堂上往往都是几十人、上百人一起上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对学生了解无法深入,难以进行情感交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更是如此,据笔者了解,周边高校辅导员平均需要对接300个左右的学生,所有的在岗时间加起来也不足以满足实际的沟通需求,加上还需应付事务性工作,能用在与学生有效沟通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管理。 
  2.师生距离感造成的学生排斥心理 
  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在我国有这样的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传统保障了教师在为人师表时的权威性,但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双向的,这种“从上而下”偏于单一化的师生关系导致了师生之间地位的失衡,极容易导致冷漠和冲突的产生。例如,出现对学生的不当批评或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表现得有失公平,这样的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出现对老师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师的职业特点影响,很多教师会习惯在交流时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学生虽然年龄已经接近成人,但是心智上还比较不成熟,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9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关爱较多,面对逆境容易产生挫败感,教师一味地灌输式说教和指导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觉得教师“好为人师”,排斥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再一次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 
  3.教师易忽视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都将自身的职业功能定位为教学,忽视教师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把上课讲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放在了比师生沟通更重要的位置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放在知识的传播上,不会刻意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对于辅导员来说,虽然能够看到沟通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沟通渠道下依然处理不好这个问题。除了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外,还主要因为辅导员所面对的大部分事务性工作仅使用“指令性”模式依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柔性的沟通在这部分问题上体现出了效果的缓慢性。为了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工作的效率,辅导员往往会选择忽略师生间的沟通,而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应对事务性工作。 
  二、师生沟通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校师生间沟通问题的存在,除了上文提到的师生比例失衡、师生距离感强等原因,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1.“90后”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 
  “90后”是一个鲜活生动的群体,很难以统一的标签来定义这个群体。他们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与“70后”和“80后”相比,“90后”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热情,不喜欢用社会的统一衡量标准为自己贴上标签。而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入职教师的学历要求愈来愈高,大部分能够进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多是博士毕业,不管是年龄上,还是成长经历上都与现在的“90后”产生了脱节,多年的正统教育使得他们习惯将传统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前途放在个人的价值之上。即便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与“90后”学生的年龄差起码也要达到6至7年,这种代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慢慢扩大,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也较喜欢将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而言,缺乏良好交流的共同价值观。 
  2.传统沟通方式存在弊端 
  由于我国较重视师道尊严,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沟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对学生属于单向的信息传递,自上而下的信息发布方式中感情投入较少,信息传递容易出现断层。传统沟通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时常使用“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等词语,容易让学生感觉像是在接收命令,这种方式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一种伤害,久而久之,影响到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在传统沟通渠道之下,教师很难接收到来自学生群体的真实信息,而往往处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沟通状态,教师和学生对沟通效果认识上的偏差也导致了这个问题无法得到真正重视。在传统沟通渠道下,高校师生间这种看似和谐的沟通局面一旦受到信息时代的冲击,便会暴露出很大的隐患。 
  三、微平台在师生沟通中的优势 
  高校师生沟通在传统沟通渠道下遭遇困境的时候,依托便捷的网络优势和强大的数据支持,以微信、微博、微哨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快速发展了起来。目前,这些平台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不少高校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很多教师也利用微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微平台因其传播的快捷性和信息的迅速性足以缓解当今师生沟通中遭遇的困境。 
  1.微平台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 
  微平台不但能够实现手边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发布朋友圈、分享链接、集赞、评复、发日志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满足90后学生渴望倾听的精神追求。与校园网站上的学生论坛相比,微平台的传播与沟通能够将传播的效果放大,朋友之间的圈子也可以相互联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和方便。很多微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相关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朋友圈或阅读学生微博等形式时刻关注学生。由于微平台的资讯流通速度较快,能让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点滴变化,受到教师关注的学生就会有动力不断地完善自己和改变自己,从而展现更完美的自己。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