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张家界花灯戏的生态发展和传承

2015-09-13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张家界永定花灯戏是一种趣味性强、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性戏曲。过年元宵,各地的花灯戏队伍集中到市区,市区内到处搭有戏台,登台表演,引来成百上千群众围观,一人唱,多人和。花灯戏展现内容丰富、音乐多样、表演风格独特、群众性广的特征。本文从花灯戏的起源、特征、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和其形态特征进行探讨。在挖掘、保护、发展传承张家界民间艺术花灯戏的同时,也丰富张家界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土家族艺术活动的开展和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 
  一、研究目的 
  1.花灯戏的起源 
  花灯戏起源于古代川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歌舞,张家界永定花灯戏是从湖北一带传来。起源如时?从清朝同治八年《续修永定县志》卷六《风俗志》中了解到,早在大清同治以前,永定花灯就在张家界城和各个乡镇已经流行。 
  据民间老艺人说,清朝后期,,中湖乡有覃氏两兄妹,常去四川贩私盐,一路上看见有人表演花灯戏,很有趣,就模仿学了这种表演艺术形式,路上自娱自乐。回家后表演给乡亲们看,长期以来,就使花灯戏在张家界流传开来。花灯戏在张家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歌舞表演形式以后,再经过将劳动、生活各种动作加以整理艺术加工,创造出不同风格的花灯戏。一男一女各持一把小折扇,唱着歌词叙述故事,并且有打着不同乐器的三位男子在一旁协助帮腔,用歌舞方式进行表演。 
  2.研究目的 
  (1)花灯戏,在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体育活动中的艺术和体育健身价值。 
  (2)尊重张家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推动培养市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心,推动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之情和土家族民族的自豪感。 
  (3)开发张家界花灯戏的原生态旅游价值、民族文化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 
  (4)利用学校资源,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5)提高张家界花灯戏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推动原汁原味的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通过查阅“湖南张家界旅游网”“百度文库”“新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官方网站”等互联网和吉首大学对湘西北张家界相关对花灯戏文化艺术研究资料,更好地把握方向、掌握规律、取长补短。 
  2.调查访问研究法 
  在当地市民和学生中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研究方法。发放1000张问卷,收回983张,有效卷957张。对张家界地区市民、中小学生对花灯戏民族文化认知情况;访问张家界永定区王家坪、沅古坪、后坪、二家河;武陵源中湖;湘西自治州永顺王村、回龙、青安坪;龙山里耶镇、洗车河等地土家族少数民族生活区开展花灯戏活动情况进行调查。 
  3.行动研究法 
  参加花灯戏的生态发展和传承的研究人员,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校教师。他们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特长,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实际情况,不但在研究中行动,而且又在行动中研究。以总结成功经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追求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的实效性和群众性。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1)传统表演有一定的规范性 
  张家界花灯戏的表演有统一的规范性。如身法有:嫦娥奔月、观音盘坐、骑马拉车、金鸡独立、描容整妆、怀中抱月、蜻蜓点水等常用动作。手型有:凤头指、柳叶掌、兰花手等。步伐有:丁踏步、鸡仔步、子步、云步、齐步、踢腿、攒步等。手中的扇子功有:戏水鸳鸯、玉掌托盘、冬雪盖顶、双飞蝴蝶、绣凤描龙、飞燕穿柳、荷叶映月等。 
  (2)表演展现的特点 
  张家界永定区花灯戏表演者只有两人(一男一女),两把折扇、一根马鞭、一支牧笛就是道具,大筒一把、鼓一面、大、小锣各一、钵两对就是全部乐器,场地小(十平方米);唱的歌词起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辛勤劳动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咦儿呀得喂”是每个花灯戏必用的歌词;表演形式边唱边舞;深受广大市民的喜欢。每次花灯戏演出时,台上两人表演,台下大家同时帮腔,围观群众成百上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3)调查结果 
  在张家界市区对市民、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围绕花灯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3.75%的人知道有花灯戏,89.6%的人现场看过花灯表演,19.3%的人喜欢花灯戏,0.12%的间接和直接学习过花灯戏。同时,在组织学生参加2013、2014年全国健美操比赛间,调查了来自全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100人,竟然知道张家界花灯戏的没有一人。 
  2.研究分析 
  花灯戏作为一种民间乡村艺术,在旅游胜地张家界知名度很高,并与阳戏、大庸硬气功齐名。合称为张家界民间艺术“三绝”。为什么这种歌舞小戏能在当地深深扎根,形成家喻户晓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与它的特点分不开的。 
  (1)娱乐性 
  张家界一年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花灯队伍自发组织起来,涌进城里登台表演。娱乐性是张家界花灯戏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地域性 
  花灯戏是从外地传入张家界的,但经过张家界土家族儿女长期加工演变、锤炼、提升,已经成为张家界的本土文化,成为市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花灯戏演唱也只限于张家界本地,从不外出,这使它显得地域性很强,较为封闭。 
  (3)大众性 
  花灯戏是大众性的表演项目。而真正登台表演的,只有一男一女。但是表演者离不开身边的钹师、鼓师、锣师。表演者边唱边舞,乐师在旁一边打击乐器,一边伴唱。 
  四、结论与建议 
  1.张家界花灯戏是一门综合艺术 
  张家界花灯戏不仅是一种单一的民族歌舞,还是一种饱含土家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装的综合艺术。 
  2.花灯戏的传承要注重保护原生态元素 
  在认识张家界花灯戏的多种价值作用和发展面临问题的前提下,要使民间文化品牌具有社会竞争力,必须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广大的群众性紧密相连起来。张家界花灯戏包含的是土家族神奇而独特、质朴而粗犷的民族气息。尽可能挖掘和保留原生态元素,突出湘西土家族民族特色,让人们在传统艺术的感染下,产生对张家界和土家族文化的美好向往。 
  3.花灯戏是张家界城乡市民喜爱的民间歌舞,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风景明珠张家界凭它那绝色峰林奇观的自然山水风光,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张家界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使山水资源与元生态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将张家界花灯戏进行艺术包装,精心打造,一定能使它直接进入游客的视线。花灯戏固然没有现代的流行歌舞盛行,但是其中保留特有的民族文化、乡村文化韵味,能让旅游者永远回味无穷。将张家界花灯戏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包装,一定会伴随张家界的旅游走向世界,成为张家界原生态的文化旅游精品。 
  4.借助校园阵地传承张家界花灯戏 
  拓展学校教学育人新领域。将民间艺术教育融于学校教育,将民间艺术教育根植于我市旅游文化大产业之中,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建设。同时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 
  5.在张家界花灯戏的发展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文化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承担组织学习、推广和研究重任 
  6.借助校园阵地传承张家界花灯戏 
  由张家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把花灯戏引进学校。并在全市学校进行花灯戏比赛。 
  参考文献: 
  姚祖恩.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秀山花灯探源[J].中国民族,2005(11).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