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兴趣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生物世界奥秘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愉悦身心,有利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和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学语言的生动使用来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语言;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激发学生产生力求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技能、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强烈愿望,并伴随着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本文就如何在课堂这个主战场上培养学生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筛选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生物学由于本身特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把生物课讲成“死”物课,脱离实际,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联系学生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来寻找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内容,进行层层深入。如果学生对其期望大,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多,获得成功之后就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2.联系学科实际
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源于实践,也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以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顶端优势原理,联系棉花摘心、行道树适时打顶等生活现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和亲切感,自觉不自觉中提高学习兴趣。
3.联系社会热点
课堂上,教师应选用并分析贴近学生思想的社会热点例子,引导学生将感性材料抽象成理性知识,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可以联系周围环境的破坏,河道污染等,联系近几十年来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激增,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加剧等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讲解。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整合利用,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巧设问题,疑中生趣
高中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这一点,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制造问题矛盾,会使学生不再单纯地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而是引发学生从无疑中生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深化了。
2.发现探索,,想中生趣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可以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通过加工、浓缩成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研究的真实情境。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渗透作用的条件”的内容时,把整堂课设计成“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单一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使学生在自己辛勤劳动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分组讨论,议中生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4.直观教学,看中生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已深入课堂。教师通过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生物体形成全面正确的感知,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世界的生动活泼、丰富复杂,从而增强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增强学习兴趣的保证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特别是发挥语言的魅力,努力做到正确充实、简洁流畅、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并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的需要主动获取生物知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自觉地思考问题。这样配合教师,有利于师生双边交流,使教师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反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法茂.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2):60-61.
[3]叶春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