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专业是中职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中职机械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通过相应的策略来完善中职机械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职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下面对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十八个字概括:根底浅、环境差、基础弱、差距大、发展快、前景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的加快,我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些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
二、我国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引进力量不够,对象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一方面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另一方面,年轻老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再者,对于在职老师深造的机会很少,导致很多社会人才不愿加入中职教师队伍中。所以尤其缺乏机械类专业技能突出的专业教师。
2.机械专业知识落后
目前,很多中职校的老师面临年龄老化的问题,他们对新产品的信息了解得比较少,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3.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机床加工出来的零件达不到相应的精度要求,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职业机械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训设备和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在日后的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带来多重困难。
4.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不能根据相应的机械专业特点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一味地为了完成相应的学分,开设很多课程,缺乏弹性,使学生对学习反感,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
5.学生、家长观念陈旧
企业要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技术劳动力,但我们的学生看到又脏又乱的车间,都不愿从事这个专业,尽管待遇一直提高,但还是出现了大量的用工荒。
三、完善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策略
要提高我国机械行业的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对中职机械教育进行完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机械技能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和大型企业联系,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培训,学习丰富的生产经验知识,把理论的教学知识和企业中的实践知识相结合,整合出一套适合中职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也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中职机械专业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方案。一些中职校会安排很多专业课,表面看是完成了课程的任务,,但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教师一定要通过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机械教育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机械专业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课程,用黑板、挂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教学发展的步伐,教师空洞的语言描述也达不到鲜明的教学效果,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还应该利用一些其他的教学辅助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复杂的过程转化成具体的图片、动画、影像,使学生能够反复观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校企合作,利益双赢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总之,在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于忠生.中职学校教学设计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