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知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知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几个方面。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旨在分析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对大学教学的几点启示,以期对大学教学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特点;教学启示 一、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1.注意力方面
大学生注意范围的广度已经很宽阔,能够分配自己的注意,并在较长的时间内,对自己的注意过程进行监控。这样大学生不仅能够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还能把握观察对象的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在注意力方面,目的性、自觉性、自我调控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记忆力方面
对于十七八岁以上的学生来讲,他们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训练,记忆力方面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已经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在把握抓材料的主题、勾勒材料的重点,写出材料提纲的基础上,把已有知识和新材料整合起来进行记忆。
3.思维方面
(1)辩证逻辑思维成为主要的思维形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新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如何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思维策略、技术等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中非此即彼的成分减少,辩证成分和相对成分逐步增加。
(2)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喜欢自己探索新知,探求事物的本质,如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愿意独立思考。反之,他们或许会寻求主观上的原因,或者会寻求协作。大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综合已有知识,改变思维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更多时候,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判断,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的启示
1.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都是人们深思的问题。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得到保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得到很好的发挥,这都是学术界争吵不休的问题。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方面上,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让大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发挥出来,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一定是建立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教师的主导也一定是要在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给大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想象、推理,也不能完全把他们放开,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对于教师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是高中生的一个延续,而不考虑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环境的变化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等因素,他们很多时候会采取比较严格的教学方式,上课让学生做好笔记,下课留有课后作业来让学生复习功课,一段时间的小测验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而还有一些教师则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全自主的学习,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可能会采取松散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自学。在这样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下,大学生的学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可能会过多地注重于教师安排的任务,自己的创造性没有发挥;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注重了自学,而忽略课堂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得大学生四年感觉自己收获甚微。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教学总结,使二者得到更好的发挥。
2.学科基础和学科前沿的关系
所谓学科基础是指本学科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已经具有定论的一些学科知识,而学科前沿则是该学科在不断发展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一些学科知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定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仅仅教授学科基础知识,这显然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沉淀多年的学科基础可以统统扔掉。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是不能做好学科前沿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科基础和学科前沿的关系,让学生紧跟学科前沿,探索学科知识,并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
教学是一个很特殊的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让我们去借鉴。因此,作为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这二者有个很好的契合点,教师要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进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2]赵鸣九.大学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