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整合的计谋研究

2014-03-09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整合的计谋研究

 在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研究型课程以开放的主题式教学为模式,根本型课程以常识的教授为主要任务,因而两者在内容、方针、实施、评价等方面存在严重差别,故有须要通过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的整合,发起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来解决这一当前教学改良中呈现的难点问题。

  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整合的时代要求

  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深刻地厘革了人们的教育看法和教学方法。而根本型课程作为根本教育时段最低的学习基准的课程,对付奠定学生的根本常识和根基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感化。如果说二期课改所提出的这两种课程是平行的,有利于学生在这两种课程中获得差异偏重点的常识、要领和能力,那么在当前的时代配景下必需对这两种课程进行整合,理由如下:

  第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常识与信息的高度关税化,使得人们学习常识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厘革,“堆栈理论”受到挑战[1]。取而代之的学校课程应是研究型课程”,学生的学习应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应是“研究性教学”。

  第二,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构建新的学力观,这种学力观包罗常识和能力两方面,即常识的要求必需是“开放性,多维性的”[2],能力的要求必需是“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的”[3],因而单一的研究型课程和根本型课程很难适应这一要求。

  第三,教育形势的迅猛成长,各年龄条理的学习者都能接受优质教育,面对差别性极悬殊的学生,必需从底子上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法。

  研究型课程及其学习的现状阐明

  跟着二期课改的有序推进,各校都在实践研究型课程,使研究型课程朝着范例化、理性化偏向成长,如创立课程教研室,使课程进展、实施有打算、有查核。因而对研究型课程,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加入,在自主性、自助性、加入性、实验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实践勾当,教师也为学生有如此大的潜能和精彩的表示而赞叹。但因处于实践阶段,具体操纵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有两个:

  从研究型课程的教师配备来看,仅局限于史、地、生等小学科。受传统看法的影响,小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处于非主要职位。同时从功利性看,教师从事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勾当仍在为高考的综合能力测试作筹备,仍留有应试的色彩。

  从研究型课程的课时数来看,不敷以从底子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研究型课程投入的时间比根本型课程投入的时间要少得多,同时在实践中根本型课程侵占研究型课程课时的现象也时有产生。

  综合上述两方面,两种课程现处于平行不相交的状况,唯有整合才气使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根本型课程中,使研究型课程有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整合的原则计谋

  研究型课程作为一期课程中的三个板块之一,在激活课堂,加速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回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缔造力的苏醒等方面只有根天性的感化。但是若要使所有的课程中都渗透研究型课程的模式与要领,还必需遵循下列五条整合原则:

  第一,可操纵性原则。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的整合必需具有可操纵性,不然整合就不行能内化为教师自觉的动作。

  第二,范例性原则。课程改良固然可以探索,但这是面对人的事情,要时刻注意范例性,使我们的整合事情在课程的内容上不失科学性,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不失打算性。要在摸索中范例,在范例中摸索。   第三,浸透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把握开放而多维的常识,浸透是要害,这傍边既要有要领的浸透,又要有学科常识的浸透,以形成学生新的学力。

  第四,自主性原则。学习要有成效,在必然的外部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起着决定的感化,然而当前的根本教育使得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自主性丧失[4],因而在整合中必需时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实发挥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性。

  第五,平衡性原则,要使研究型课程与根本型课程相整合,必需冲破原先两种课程的平衡,互补各自在要领和常识教授方面的优势,从而使整合趋于新的平衡和回归。

  在根本型课程中浸透研究性学习,使它整合成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的实质性举措,为此必需重视以下四条整合的计谋:

  第一,认同性计谋。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人们对传统的学科授受制具有很强的认同心理,生怕原有的平衡冲破后没有新的平衡替代,因而通过二期课改政策的深入宣传,使教师、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认同研究性学习必需要整合到根本型课程中。

  第二,实效性计谋。教育有它的周期性,具有滞后效应,但是教育改良必需要有实效性,这种实效性既有阶段性,又有恒久性,不然整合就会失去人心,从而重回老路。

  第三,全员性计谋。从底子上转变传统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必需整体推进,全员加入,这种全员加入既是教育的主体,即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又是教育的客体,即学校的全部可支配资源。唯有如此,我们才气在一种浓浓的教改气氛中,实现“以学生的成长为本”的课程成长理念。

  第四,成长性计谋。课程的整合是基于课程的成长,是致力于学生成长的一种课程整合。因而在整合中要时刻存眷学生的主体成长,使他们所学的常识和所形成的能力可再发展和可再成长。时刻存眷教师的成长,使他们的思想看法得以成长,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高,教师专业布局得以完善。学校应为师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化的打点机制,从而为课程的整合提供须要的物质和精神根本。

  注释

  [1]黄顺基主编.走向常识经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1998.(117).
  [2]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良动作大纲(研究陈诉).上海出书社2000.(118).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