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是检验选材、设计和工艺效果以及保证原材料质量和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复合材料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主要技能。为提升本门实践课程质量,必须探索改革考核模式,优化课程改革考核方式, 突显课程考核过程化。
【关键词】实训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4-01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是检验选材、设计和工艺效果以及保证原材料质量和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复合材料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主要技能,因此本门课程是复合材料专业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
课程考核是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方式,亦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复合材料科技蓬勃发展,《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实训》课程建设理念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其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考核改革迫在眉睫。
一、课程概况
我校《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实训》课程是针对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时间为三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实训,使学生全面理解复合材料原材料选择、试验检测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复合材料工艺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吃苦耐劳的精神。课程开设的实训项目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固体含量、酸值的测定,环氧树脂环氧值的测定、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树脂含量的测定、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试样力学性能测试等。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1.传统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式
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管理注重形式、程序,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效和质量,且由于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较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比较松懈,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一般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及平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基本态度进行评判,但学生上交的报告内容大多雷同且不能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应有技能,因此依据这些报告来考核评价有失偏颇,不能全方位地考评实践教学效果。
2.课程考核改革理念
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才影响显著。通过报告考核不能督促学生记忆必要的基础知识,而采取试卷考核,学生总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忽视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因此,《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实训》课程仅凭实训报告成绩作为考核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应依据学生在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1)平时成绩考核评价的实施
为使该考核评价体系实施顺利, 实施前需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是要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明确认识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实训》实践课程考核的重要性和意义, 从而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二是要对每个学生每项实践项目平时成绩考核成绩进行制表,以便在实践教学中作详细的评价记录,最后统计得出平均成绩。
(2)学生自评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任命一名组长,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负责团队分工、协作,并在每一个项目结束后对团队人员进行点评打分,并给出中肯的意见,督促小组成员在后期项目中不断改进,学生自评分数以1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3)考核内容全面
学生考核体系中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规范性、理论知识问答等多个环节, 重视全过程评价,每一个指标有针对实践应用能力相应的考核目标,而理论知识的问答则是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既避免了以往实践教学考核的随意性,又有利于建立长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另外,在进行实践项目考核过程中,学生对考核的实验项目进行随机抽取,促使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安排的实训项目,理解项目的目的,掌握项目所需的操作技能。
(4)重视过程考核
考核评价贯穿于《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实训》实课全过程,重视具体过程环节,依据复合材料专业的核心能力构建了相应的能力考核目标,以实践操作水平来体现,并且所占分值比例较大,在加强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荣瑞芬,闫文杰,李京霞等.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
[2]周庆红.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4).
[3]赵敏,陈叶青.高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探讨[J].考试周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