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更加地重视对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重视现实生活中应用内容的部分,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乐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而小学数学课堂内容也不例外,除了课堂内容之外,数学课后作业也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对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次作业;思考
一、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对作业进行分层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同样知识所要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所以,我们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布置作业内容,因人而异。比如,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例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为A,,中等为B,差点的为C。
在层次设计时,要有简单的标记、理解的练习,还要有深层次的探究问题等。例如,“圆柱体的体积”的学习内容,稍差点的C类在做完作业后,可以反复地做这类型的题,要熟练掌握,以便未来遇到这样的题型能做到应对自如。B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难度,让他们做A类作业,不断地鼓励他们、训练他们,使之达到A类学生的水平。A类学生可以再增加一些难度,使他们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分层次评价学生作业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需要教师做的就是针对作业进行评价。评价也要按照层次的不同进行分层评价。分层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方便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需要教师更加地鼓励学生,如果选择了高一层次的题目的话,每做对一题要对学生施予鼓励的语言,做错也不要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更多的是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堂教育模式转变。同时,关于作业的布置也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不同对待,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分层次布置作业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在小学教育中推广。
参考文献:
陈顺平.关于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