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得越丰厚、越宽广,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学好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积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素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增加学生积累又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呢?谈一下我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日常的阅读教学进行积累
立足课本阅读教学,学习模仿课本上的范文,结合生活中的观察,相互对比,找出自己的真实感觉。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上有这样一篇描写春天的范文: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绿了柳条,吹开了杏花。到了学生自己写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仿造这种句式和语言的运用,对一年四季进行描写。
二、通过课余时间的读书活动进行积累
课余时间,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区,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足,或者是因为自身素质原因反对学生读“闲书”,更希望孩子把时间用在写字做题上。既不想让孩子读“课外闲书”,更不会为此花钱。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在家长会上,给家长们讲读书的重要性,介绍现代教育观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自觉读书,我适当减少每天的作业量,留给他们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求他们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让他们将自己一周来最喜欢的故事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听。在朗读中,不但要求他们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读出韵味,还要求他们标出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写得好的词句,高年级的写出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之下,他们便会逐渐掌握一些遣词造句的方法,句式行文的运用,对写作很有益处。
三、通过对名诗佳句的背诵进行积累
课本上有许多著名的诗篇和优美的文章都要求背诵,我都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背诵。另外,我还在班里的后黑板上,抄写了许多诗句名篇,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诵读、背诵。而诗句和文章的选择也都各有讲究,分别按照时事、节日、名人诞辰等多种方式,力求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做到有所感触,增加兴趣。
通过以上这些积累的方法,学生的积累日渐深厚,文化素养有所增长,思路逐步清晰,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以言语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感悟,多记、多读、多写、多说,积累结合发挥,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学生更正确自如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