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要树立牢固的全球化意识和科技意识
2000年度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技术发明一等奖空缺。据中国科协调查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4%,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公众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达6.9%)。
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以“新世纪、新经济,在全球化中发展”为题,鲜明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它给论述人类历史进步的历史学科提出一个重大课题:如何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告诉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科技意识。
加强合作发展是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和观念。全球化问题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很受关注。随着中国加入WTO,能否适应全球化并在全球化中发展,对中国在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关系重大。历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从全球化角度的和高度论述人类历史的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观念。
全球化的意识和观念造就了世界先进国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所谓“全球化”它是指世界各国间互通有无,主要是资源、资金、人力的交流。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拌随着科技发展而最终形成。发达国家正是在全球化的意识和过程中享受着全球化的利益。尤其是英国,利用新航路的有利条件在亚洲、非洲、美洲掠夺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政府先设立印度管理部,后又设立印度总督加强对殖民地掠夺。全球化经济发展意识和先进的科技造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随着19世纪汽船、火车的发明和普及,运输成本大为降低(1840—1910年远洋货运成本大降70%)1870年汽船占世界船舶吨位16%,1910年汽船吨位剧增至80%。可见科技发展使国际贸易与日俱增。资金流向方面,19世纪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之巨、在比例上尤甚于现在。1870年至1910年间,净流外国投资在固定资本投资所占份额极高。加拿大37%、阿根廷70%、墨西哥75%。19世纪后期,大量移民的涌入、西欧剩余资本的输入,1894年,全球化经济发展意识和先进的科技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全球化经济不是全球经济平均化 合作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促进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最佳办法。但是,全球化的利益不是全球平均化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始终存在。1980年—1989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从73.8%上升到75.8%。而1980年—1989年发展中国家产值占全球22.7%下降到16.9%。南半球北半球人均收入从1:10扩大到1:16。
加入WTO最大的挑战是更新观念。历史教育必须适应和承担起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观念。参与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参与全球范围技术开发和国际分工、参与全球范围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加入WTO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对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进行改革和更新。但是也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既要开展平等竞争,更要开展合作。合作的空间大于竞争的空间。这样才能造福于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所以,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全球化意识和观念是开放时代的迫切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树立牢固的科技意识是历史赋予历史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科技意识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物质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技术”是:在科学指导下,通过总结实践的经验而得到的,在生产过程和其它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从设计、装备、方法到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知识。“科学意识”即:人们对科技史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这种再现在历史教学中不单是将人类科技进步史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考察科技推动历史进步,从而更深刻理解、把握和推动现实社会的能力。
其次,历史教学对科技意识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过程中“科技意识”的培养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从历史角度看,造成英国、徳国、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上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科学技术背景,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对“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其“世界工厂”的强国地位。1851年展示工业革命成果的伦敦博览会开幕式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主持。会期从5月到10月,仅有250万人口的伦敦参观人数竟达到600万以上。美国政治家们也十分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美国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公民所必需的意识”。杰佛逊认为:“对自己的根和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一无所知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而最充分的个人发展和有责任感的公民权都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由此可见,历史和人文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意识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近现代史上,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有三次成功范例。美国赶超英国靠电力、钢铁等工业。日本和“四小龙”赶超西方强国凭借汽车、电器等工业。美国赶超英国用了43年,日本赶超美国用了40年,“四小龙”赶超西方强国用了30年。每一次赶超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意识、科技意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
朱容基总理强调:“加强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要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问题。”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社会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意识。这些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学要从论述科技史实转到论述科技发展史中的科技意识。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教育要成为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的培养的园地。我国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说:“技术创新不是纯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通过科技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国家后来居上的成功经验。教育部部长陈至力认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加强素质教育……是实现跨越奠定基础的当务之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加强科技意识显然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方面。
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规范教学实践
历史教学要以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文明为主线。人类的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发展的。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等。正是由上述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结构整体性运动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以工具为核心的发明。人类每一次重大突破又是以科学技术的突破为前提的。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我们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能否实现。因此,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是历史教学刻不容缓的事。
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重要保证。自19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科技进步是导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其经济也愈发展。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90年代初达到71%以上,日本达到65%。而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仅为30%。差距非常明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上最有价值的资源。英国剑桥大学卡尔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卢塞福两位主任培养了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是何等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广大人民的教育事业。”思想意识的落后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崇高的师德,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以人为本,用创造性劳动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占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教学。可见,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是人类社会已经发生过了的事。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述而不作”。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要以“知识化教育”转化为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的培养。
“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的培养,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必须对现有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历史教材进行删减、挖掘和补充。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教材没有专门的论述。那末它有没有前提和条件呢?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为什么火药、罗盘针和鸦片的应用在中西方会有不同的结果呢?通过类似的比较分析,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就会慢慢的流淌出来了。科技教育必须全方位实施,采取多元组合的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凡是能开展和渗透科技意识的领域和渠道都应该加以利用和开发,造成全方位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格局。南洋中学在创设科技教育环境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统筹规划。历史教学过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利用科技环境,让学生寻找和说明我校“电”的景点及其工作原理。南洋中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涌现十三位院士。在“院士大厅”组织学生进行“院士风采”的演讲。不同的教学模式,共同点都是营造科技环境、氛围,来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历史教学要根据新时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说:“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疑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可以大为提高。”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能力的发展,而且非智力因素,如思想道德、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是智力、能力的统帅与灵魂。而在这方面历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谈到科技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永远是第一位的。美国数学家怀尔斯10岁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费马猜想,而且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已经功成名就时,下决心要搞这个让好多前辈数学家碰的头破血流的课题。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面对洋人嘲讽毫无惧色,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爬山涉水精心测绘,修筑了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重要铁路京张铁路。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青年时代经历的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江泽民总书记在给白寿彝先生的信中指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重视和提高对历史学科教育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高度来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