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推及教育,我们也得承认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可“千人一面”。体育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实验田”,也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引领体育教学全过程。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实施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氛围
教学中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和锻炼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适当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鼓励和支持,提供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学生变被动参加体育运动为主动追求,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
三、认真识别学生的个性,按学生性格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影响教学效果,外倾型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强;而内倾型学生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可按两种性格进行分组教学,按能力级别进行分组,既不能让前者感到“吃不饱”,又不能让后者感到“吃不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打破众人齐步走的传统格局,避免因密度和运动量的安排不当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培养学生兴趣,按学生兴趣进行分组并加以引导和发展
体育教学有分组单练的组织特点,这是学生个体差异使然。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其教学结果也不一样,教师可按学生兴趣分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五、对学生不同个性采用适宜的方法去引导和培养,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或逆境的不同承受力,,适时给予学生奖励与惩罚,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尊重的心理
满足。
体育运动是陪伴青少年学生终身的一项活动,可以预见,渗透着以生为本理念的体育课最终会成为使学生练身体、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