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们正常的生活在这个和谐、幸福的社会,然而,是否想到过还有一批智障儿童从生下来就注定了无法接受正常人的生活世界。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往往导致手动操作能力、分析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他们没有对社会的认知、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关爱的一个弱势群体。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习任何一项新生事物都是挑战,于是针对这种现象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生活化教学法”。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这种把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的做法真正打开了培智数学教学的一扇门。就生活化教学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真正的含义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智力低下;挑战;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法
培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他们面对的人物具有特殊性,而且有特别的需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其不具备完善的抽象思维,所以,对于正常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不可行的。只有将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引入教学中,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智障儿童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之处和价值所在。作为培智教育的老师,终身目标都是致力于培智课堂效率的提高,经过许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证明了生活化教学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下一步,需要逐步完善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创新出更多有利于智障儿童学习的方法。
一、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内容
数学课堂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把生活和数学教学通过老师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体会周围的环境,给他们创建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然后再将数学知识慢慢地教给这些智障学生。
总的来说,数学课堂生活化就是必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再因每个智障孩子的残疾程度不同,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把握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生活技能或生活经验,然后对其设立适合本人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堂生活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范围也很广,只要教师真正用心去了解、去体会智障孩子的内心,那么将会对中国的残疾人教育作出很大的贡献。
二、生活化教学在培智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对于学生来说
(1)增强了学习兴趣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困难,因其本身智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反复机械地教学生认识了解数学内容,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他们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现象,使得数学学习很难进行,其本身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生活化教学是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引入数学课堂中,让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曾经接触过这个情境,不会对其造成一种陌生感,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
(2)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有些智障儿童不愿与社会交流,也不具备沟通的能力,他们自卑、不自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排挤和蔑视。而有些家长也因为“面子”问题,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智障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社会实践能力,不会独立自主地生活,甚至于以后脱离了父母,没有生存下去的技能。培智教育中的生活化教学改善了这一问题,生活化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注重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化教学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更像是在模拟社会交往的过程,让学生时刻都不离开生活、适应社会,并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
2.对于老师来说
(1)认识到新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老师在教育智障学生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组织活动很难正常实施,老师也不会得到反馈。于是,培智教育往往处于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在这种状况下的学生不仅没有学会知识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态。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用生活化的情感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教会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的很多生活乐趣。
(2)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生活化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老师在创设一定的游戏环节下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更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活动,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而学生也会放下以往对老师的“害怕”,真正和老师成为朋友。
三、培智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1.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可见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摒弃老套的“课堂”观念,将生活和教科书上的数学联系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走进现实。以认识钱币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以学生爱吃的各种食品为道具,将其分别标价,然后将课堂模拟成商店,让学生在选购自己喜欢的食品的同时,以钱币进行交换。以食品作为引导道具可以激发智障学生的认同感和兴趣,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其中,于是借助学生此时的积极性,老师将钱币的大小与他们关注的食品联系起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理解。
此外,这一交易过程正是常见的一种生活模式,学生在学习认识钱币的过程中,一则理解了钱币的用处,二则在老师与学生的“一买一卖”过程中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以生活素材为“桥梁”,使知识通过这座“桥梁”更轻松地到达智力残缺学生的世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2.更加丰富学生课内生活
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数学课堂都是枯燥、无味的,对智力有障碍的学生更是毫无吸引力。而培智教育下的智力缺陷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应该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使其丰富、多元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学会生活,学会与人沟通,甚至于学会独立生存。例如,在培智数学一年级课本上“认识左右”这一课上,老师可以在课上播放阿雅的“健康歌”,由老师带领学生跳起加入了手势的“健康操”、“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学生在跟随老师嬉笑玩闹的同时形成了“左、右”的概念,这样的教育方式和老师卖力比划着左右手来强调“左、右”效果一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课堂结束前还可以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分别摆放红色、绿色的卡片,然后让学生拿到红色的站在左边,拿到绿色的站在右面,利用放学列队的机会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丰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3.放眼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
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智障学生更是这句话很好的体现者,他们在课堂中应该学到未来生活所需的很多技能,使其不会被社会淘汰、不受冷眼对待才是培智教育的真正职责所在。例如,在“平均分”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设置情境,模拟分发奖品这一活动,让其分成小组,然后由组长领取礼品分发给组员。在分发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平均分配”的能力,让其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形成“公平、友好”的生活意识。
数学教育生活化是结合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放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这一良好的理念将会改变智障学生的一生。
培智数学教学把生活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智障学生可以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的开展,更增强了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将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作为老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克服以往的“怎样教、教什么”的难题,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交流的思维方式,这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需要培智老师的帮助,更需要我们正常人给予同等的对待,让其不再自卑,真正融入生活中,从生活中领会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姚登龙.培智数学的生活化数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