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深化改革

2015-11-15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宗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在新课标的带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构架中的支柱性角色,是高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积累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并深入地探索能促进作文教学高效发展的思路和策略。简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效;现状;策略 
   作文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综合知识的重要载体,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高考中,就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为手段来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功底,作文的分值重量也可谓是语文科目的“半壁江山”。顺应时代的发展,出台了高中作文相关的新标准,要求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文中最需要的想象力。然而,在教学中作文难教、作文难写,也是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 
   一、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词汇的积累却忽略思维的培养 
   关于作文,小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简短的日记,由于小学阶段词汇的匮乏,作文的呈现形式多半都停留在简单、直白的陈述上,作文水平不高;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生的词汇量也逐渐增加。学习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对于名言警句、成语、谚语等都能够倒背如流,并能灵活地应用,作文中也不乏华丽的辞藻。然而在高考中却不见得会取得满意的成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生过分重视词汇的积累,却忽视了思维的培养。对于一些学习能动性差、连词汇的积累都做不好的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就更不用说了。 
   2.过分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创新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大概都是这样发生的: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或命题,或半命题,或其他形式的。学生经过两节课的查阅、构思、设定、准备,奋笔疾书地写好一篇作文,交由老师评判。下一节的作文课,就可能是一节专门的作文评讲课,想必语文教师都上过。这节课多半都是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上唾沫横飞、天花乱坠,课堂下鸦雀无声、昏昏欲睡。在老师嘴里的“举一反三”,到了学生的笔下,就变成了“搬抄仿照”。学生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现成范文的模仿上,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来的作文始终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深入改革的措施 
   写作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他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去练习写出一篇通顺、平实、自然的文章,磨炼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并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即便在非校园的成长道路上,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学功底,从而受益终身。 
   1.积累 
   过分重视词汇积累而忽视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否认积累的重要性。相反,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又怎么会有语言积累的作文呈现。试想,假如我们看到一道美丽的风景,心中万分欣喜。然而美景虽好,却稍纵即逝。没有词汇,如何源远流长?美景如斯,想与他人分享,没有词汇,如何表达与人?心情澎湃,却词汇匮乏,简陋的讲述,又如何通感于人?想必就是那种欲言又止,才叫人最为无奈。而大量的阅读积累,正式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词汇,才能在自主写作的时候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涉笔成趣。在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与阅读教学紧密相连,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文人轶事、名言警句等多做摘抄。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另一方面,摘抄成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集中的学习和记忆,提高效率。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多写读后感,对于阅读的文本进行深入的、自主的思考,与作者深入交谈。 
   其次,,要拓宽学生获取素材的渠道。学生接受知识、积累素材,单纯依靠课本是很局限的。因此,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积累渠道,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课堂推荐。在教学中,出刊课本之外,教师还应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推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其二,网络补充。现下,我们的社会已然是信息化的社会了,家庭电视、互联网络都可以成为学生汲取经验和信息的途径。如通过电视,观看新闻联播,进一步了解国家大事。通过网络信息,拓展视野,增加知识等;其三,生活感悟。“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的写作离不开生活,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而来的素材,巧妙地应用在作文中,便犹如“画龙点睛”一般,使得作文更显平实和亲切、生机和活力。 
   2.思维 
   正如上边所说的,学生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却依旧写不出好文章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教学重点向思维的培养方面偏一点。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问,上文提到“仿写”会阻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仿写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只不过我们传统的应用却将其扭曲。仿写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一篇优秀的文章,作为我们作文的一种目标和方向,它是督促并指引我们走向创新、得到成功,而并非封锁我们创新的道路。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不停地改写,你就会发现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呈现给你不同的样子。作文的过程也是一样。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进行训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改变看待一个问题的观点和角度,那么他就会慢慢体会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秘密,从而拓展思维,迸发创新的灵感。 
   3.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灵性能够从呆板、枯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展写作的宽度和自由性。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放开手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着重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尽世界斑斓,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冷暖,用自己的行动感受生活甜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真实、平实但却色彩斑斓的生活。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以上的种种行为就会变成自发的意愿,而并非强制的要求。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之中,情境之中又会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有话、有情抒,写作的兴趣活跃起来,不仅学生个性得到自由的彰显,而且也为作文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总之,作文教学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潜移默化的,没有捷径可走。 
   参考文献: 
   李葆初.浅谈语文作文教学法[J].新蕾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