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民国时期安徽红十字会战地医疗救护工作述论

2015-11-19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战地医疗救护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民国时期安徽红十字会医疗工作的重点,其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安徽红十字会的医疗工作当中。其具体工作方式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红十字医院 
   安徽红十字医院的设置由来已久,一直以来都是安徽红十字会为民众服务的核心。尚在辛亥革命之时,全国设立分会医院30余处,而设在安徽的便有全椒、临淮关、凤阳、蚌埠、宿州、滁州6处,之后陆陆续续又设立诸多红十字医院,几经反复,至1936年,安徽红十字组织共设立分会医院12处。 
   这些红十字医院一经成立,便积极开展救护工作。如辛亥革命期间,滁州“溃军过境,继以四乡土匪蜂起,淮镇之军又时驻于滁”,故伤病员数目众多。在此情况下,成立于1911年阴历九月初的滁州红十字分会义不容辞,设立分会医院,妥善救治、计治愈人数共约2000余人。 
   二次革命之时,大通战况紧急。应大通红十字会邀请,安庆红十字会同仁医院派出医士徐步瀛等四人,芜湖弋矶山医院以西医赵翰卿为医务长,组织救护掩埋各队,来大通协助疗治伤病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芜湖弋矶山医院。 
   弋矶山医院为安徽省近代史上最早的教会医院,原名为芜湖医院(Wu Hu General Hospital),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公理会(后并入卫理公会)派遣的美籍传教士医生赫怀仁(又译为哈特W.E.Hart,1865—1914)于1888年在芜湖西郊邻江的弋矶山创办。初期医院仅有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病房小楼,设床位45张,收治男女病人并进行传教活动。医疗费用低廉,对贫困就医的病人施行免费治疗。赫氏还在1899年利用给李鸿章在芜湖的族人治病的机会,向李的侄子李经畲提出想在医院附近李家属地建一义冢,得到李经畲的赞助,把李府所属的弋矶山南坡一块土地赠给医院,设立义冢,以收葬因病死亡而无亲属认领的尸体,从而博得了当时社会的赞誉。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芜湖战事吃紧,在院长赫怀仁许可的情况下,芜湖红十字会暂改弋矶山医院为红十字会医院,从事战地医疗救护工作。又因弋矶山距战场较远,分会特于马路增设临时医院进行医疗救护。 
   癸丑战事兴起之时,在芜湖红十字会组织下,由弋矶山医院鲍医长及钟寿芝、欧阳时雍、赵翰卿等医士组织医队,四出救护,兼事掩埋工作。 
   这些红十字医院的设立为战时红十字组织及时、有效地救治伤病提供了重要场所,具有重大意义。 
   二、救护医队 
   红十字医院规模较大,医疗设备较全,是较为理想的医疗救护方式。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安徽很多红十字组织开办红十字医院的设想不能如愿。另外,受地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想要在战时随时随地救治更多伤员,红十字医院往往鞭长莫及。这时,灵活性较大的救护医队便派上了用场。 
   如二次革命时期,正阳关分会积极组织医队,从事“救护掩埋,罔不称职”。滁州分会,在徐州发生剧战时,医士师古德、理事长石晓澜,组织医队出发前往救护,并掩埋尸骸,颇著成绩。 
   奉浙战争之时,蚌埠分会深知战事难以幸免,于是先期筹备救护事宜,由普济医院院长俞昆涛、蚌埠红十字分会会长邓愚山,会同同济医院院长邵子英、同仁医院院长陈儒臣,各就本医院改为临时医院,储购药材卫生治疗器具及担架床等物,组织救济救护各医队,以备一有战事,即开赴前线。 
   在抗战时期,不得不提的是安徽芜湖救护队。芜湖救护队是战时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芜湖分会联合组织的一支救护队伍,由阴毓璋担任队长,驻扎在芜湖第九陆军医院,负责施行战地救护工作。 
   每天清晨7点至9点左右,救护队派遣医师两名偕同7名护士,下午2点至4点左右,则派4名护士,前往第九陆军医院开诊,救护伤残。 
   对于重伤病人,由于第九陆军医院医疗设施有限,无法展开更为有效的救治,因此,救护队于每星期一、三、五,择重伤病人送芜湖弋矶山医院进行医治。待到快痊愈时,再送回陆军医院。在弋矶山医院,该救护队队长常亲自负责施行手术,救活者甚巨。下表为该救护队1937年9、10月份医治伤病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芜湖救护队九、十月份工作报告》,《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29期(1937年11月),第82、83页。 
   从表中不难看出,救护队实施手术种类之繁多,在麻醉方面,个别手术采用了脊髓麻醉这一在当时较为先进的麻醉术,救治效果也较为明显。另外,在治疗伤类方面,短短的两个月,就治疗各种枪伤686次,,足见其救护之尽心尽力。 
   三、临时医院诊疗所 
   战地医疗救护工作中,安徽红会除了开办红十字医院、组织救护医队之外,较为广泛的便是开办了临时医院诊疗所。 
   以奉浙战争救护为例: 
   铜山县公署在致总会的电函中称,蚌埠红十字会“派(陈)儒臣前来战区。自到尊处,设立临时治疗所,每日诊伤兵百余人,感荷良深”。 
   1925年10月,浙皖大军云集临淮关一带,奉军也集于徐州,干戈不免。为防患于未然,临淮关分会未雨绸缪,除了组织救护队出发前线,救护伤者外,同时还在当地组织临时治疗所,及妇孺收容所,尽力施救。 
   亳县陷落后,邻县太和分会即派员救助,安武陆军五旅奉命从颖州往亳县围剿孙军,途径太和,太和分会即刻随军出发救护,在亳县南十字泗卞铺双沟集设临时医院及妇孺救济会共6处,展开人道救助。 
   总体来看,救护医队以及临时医院诊疗所工作环境艰苦,设备缺乏,但是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却解了燃眉之急,成为为伤病员解除伤痛的重要力量,有着红十字医院所不能比拟的及时性以及灵活性。 
   民国时期安徽红十字会的战地医疗救护工作,在治疗伤员、服务民众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受医疗条件、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是它毕竟适应了社会需要,弥补了当时医疗设施缺乏的不足,恪守“博爱人群”的使命,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与欢迎。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