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然而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仍有许多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唉声叹气,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为了从源头上治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充实写作素材,开阔写作视野,丰富想象力。那么,如何做好开“源”引“流”的工作呢?
一、精心取材,开拓学生的习作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贴近学生实际,就是要求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的生活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学习、文体、课余活动等;在家里,有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等;在社会上,有繁荣的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时代特点的新鲜的写作材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
1.做捕捉素材的能手,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学生并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感受生活的脉搏,从客观世界中汲取多种营养,,不断开拓习作视野。例如,一个学生到白塘湖风景区观赏梅花后,写下了这样一段美文:“有的花瓣全展开了,一层一层紧密地搭在一起,一层比一层娇嫩,像穿了件漂亮的百褶裙;有的梅花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肯露出美丽的小脸蛋儿。”生活给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和生活之味,笔下自然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2.做习作资源的开发者,积极开掘习作源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开掘习作源头。例如,白塘桃花盛开的时节,我精心设计了“我爱白塘桃花”的观察活动,班上的学生写下了一篇篇美文,表达了对桃花的喜爱之情。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形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头脑里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甚至会写出连老师也惊叹的文章来。
二、广泛涉猎,丰富学生的习作资源
读好的书籍会使人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而读无用、无益的书籍不仅浪费时间,甚至毒害人的一生。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教师应引导其多读好书。可以为学生推荐以下读物:
1.名著、寓言、故事。在班级,我鼓励学生多阅读名著、语言故事等,每天阅读一小时,内容自己选择,还要求学生把平时的读书感想和优美词句摘录到笔记本上。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课外词汇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2.诗歌。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洋洋洒洒的诗文或悲壮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风情万种,千古流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诗歌,积极弘扬优秀的诗歌文化。
三、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要想实现有创意的表达,就要先学会自由表达。
1.拓展习作内容。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拓展习作内容,而不应给学生过多的约束。小学生活泼天真,习作中会经常写一些稚嫩的话,这也是他们童趣洋溢的表现。教师不应依据某些“标准”束缚学生的写作语言,而应顺水推舟,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逐步引导他们自由、快乐、真诚地表达自己。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或者一个淡淡的微笑、一丝无言的哀愁,都可以写出来。还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个体的情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事物、同一处景物,不同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原生态”地表现出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
2.渗透习作技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六年的习作训练,写作依然没有章法,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教学过于随意,片面强调“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走入了“自由作文”的误区。作文教学不应设过多条条框框的要求,但也必须有最基本的规则。叶圣陶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两种习惯,一是有所积蓄,须尽力用文字表达;二是每逢用文字表达,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须教给学生最基本、最常用、最实在的写作技巧,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广泛地汲取写作的营养,学生习作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习作素材就会不断丰富。相信这“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滚滚注入“浩瀚大海”,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