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方针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包括对法律制度的建设,也包括对法律精神的建设。其中,法治建设的精神建设主要就是对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那么,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依法治国更需要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是社会中优秀的群体之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法律信仰进行研究,根据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分析其成因,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信仰危机
一个法治国家的建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法治的精神意蕴就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其实质就是信仰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因此,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律信仰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研究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信仰的内涵
实现法治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确立法律权威、实现法律至上的强大动力。对于法律信仰的内涵,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综合概括来说就是,法律必须让公民信服与认同,并且公民把法律作为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样就叫做法律信仰。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想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不仅需要合理的法律条文,还需要人们从心理上产生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大学生法律信仰就是指大学生对法律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大学生对良法的向往和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对法律权威的期盼,包含着实现法治和幸福生活的理想。
二、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在高校的普及,目前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法制观念增强,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普遍不高,对法律也只是感性识别,不够稳定,他们不仅无法真正理解法律精神,还没有真正的法律信仰。大学生感性的法律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信仰与行为选择脱节。当代大学生虽然追求法律信仰,但自身行为与其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是被动接受一些法律法规,虽然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但并不是自觉行为,并未将法律融化于内心。在没有监督的时候,往往不能依法办事。有的时候对法治社会非常憧憬,但又被人治的旧社会思想所束缚。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数人有了权利意识,,知道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当法律需要他们履行义务和责任的时候,他们又选择逃避。
2.法律虚无主义开始蔓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法律价值认同观念受到了社会上一些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现象的影响,把法律当做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从而忽视了法律的价值要素。对法律信仰的价值追求也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法律的权威,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尊严。
三、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确立的主要因素
事物之间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所以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产生是有很多原因的,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影响法律信仰缺失的因素。
1.社会法制环境的影响。我们国家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在立法、司法、执法的各个环节出现的诸多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机关执法不严,领导一言代法和以权压法现象严重,这样使得很多法律不能依法实施。司法机关内部存在一些贪污腐败现象,有些公职人员漠视法律,以罚代刑。这些因素促使大学生对法律失望,认为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
2.学校法制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塑造的主要途径是高效的法制教育。目前,很多高校法制教育轻视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授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虽然这是一门必修课,但这又是一门综合理论课,对法治理念的分析和法律知识的整体框架难以深入把握。老师也只是注重讲授法学的知识点,不注重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四、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法律信仰既有历史传统的挑战,也有政治现实的挑战。所以,想要树立法律信仰尤为艰难。但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建成,法律的信仰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作为法制建设的主要群体,应该注重对他们法律信仰的塑造,笔者通过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出合理建议:
1.对高校的法律教育的改革。由传统的法律知识点的传授向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补充法律教育的内容,由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转变成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增加法律内容,使法律传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对法律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对法律产生敬畏。同时增加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环节。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和法制讲座,并且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信仰。
2.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促进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的形成。法律只有具有权威性,才能被当代大学生所信仰,法律没有权威性,那么法律信仰也只会变成无稽之谈。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还应通过加强立法的完善性、完善制约机制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执法的公平性,为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魏吉华.论法治国家对法律的要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