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尽管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提升,中职农学专业却日渐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就当下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状况进行了简要探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提升策略。
关键词:中职农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分层教学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的新型人才,十二五规划中的农业发展目标也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学专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难得机遇,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职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但是种种原因导致材料的低质化,加上加工方式、理念的固化,使中职农学专业不能很好地跟上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综合素养成了中职农学专业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中职农学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受制于招生制度,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一味地为了钱财抢夺生源,同时由于观念的落后,农学专业在很多家长看来不如其他机电类专业来的“高大上”,以致于生源质量整体下滑。因此在前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更是需要仔细探析,为提升策略的有效性提供方向。
1.主导性错误
和其他学校不同,中职学校的生源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失利,这些学生自信心受挫,很容易因此压制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在课堂上一味地单方面灌输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担任了一个引导、鼓励的工作,真正主导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由学生去思考、由学生去提出问题从而产生共鸣,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2.脱离实际
首先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离。在平时生活中,很多学生与农学的接触很少,而教师单单地从书本知识出发解释一下概念性的内容,而不用实际去引导、用实践去启发,往往会导致学生一知半解,造成纯背诵式的记忆。其次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的脱离。中职学校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大部分的高中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以初中水准去接受专业知识,势必会存在困难。老师往往会从自身知识水平出发从而拔高了知识起点,并且受到学校教育进度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3.评价机制滞后
目前很多中职农学专业仍是以升学为目的,注重最终结果的评价机制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能力畸形,姓“普”不姓“职”,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得不到保障。
二、提升中职农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策略
上文提出了中职农学专业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白了农学教学的改革应该是内容、模式、理念等全面的提升,,接下来将具体解释各方面的策略。
1.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
教师的真正意义在于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地去钓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带着兴趣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自主讨论、自主研习、合作共享的新学习模式才能充分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中职农学的课堂专业知识较多而且相当枯燥乏味,学生很难真正集中注意力去探究老师所说的内容,因此老师应该尝试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引入课堂,制造情境,创造联想,用比喻来形象化概念,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来逐渐引导学生等等。总之,时代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教学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方法需要教师去探究。
2.实践出真知,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的对立统一
农学专业本身的应用性很强,因此实践教学更加必不可少。农业知识和农业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交叉性,老师需要充分准确地掌握并定位好知识高度,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动手去操作,同时更多地用现场实验来展示一些书本上陈述的场景,利用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更深刻、准确的印象。在讲解了嫁接的必备知识后老师可以现场演示一遍,再让学生亲手操作,让其在实践的过程发现问题,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另外,学校也应该改善硬件条件,给教师、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说建立一个实验室,可以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实验环境;或是开辟一块实验田,让学生到户外去体验;或是和更多公司签订实习协议,建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走上社会,真正地运用、锻炼技能;有条件的还可以创造去各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实地了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把握因地制宜的农业核心思想。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多样的实践锻炼了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能力,将会为未来发展输送更具全面技能的人才。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重过程
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起点、发展方向等等,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切勿急功近利,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拓展,鼓励存在困难的学生一一解决难点。对就业层次的学生着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实践;对升学层次的学生着力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时不忽视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从而达到弹性教学的效果。另外,学校改善传统固化的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能够起到适当的激励、警醒、引导的作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单单局限于学校、老师的终结性评价,家长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都是必不可少的。避免过场式的评价,不让升学考试成为唯一的检验,让每一步的学习都能落入实处。
4.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改变专业观念
受生源的影响,中职学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道德素养较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在课堂上不认真学习,影响课堂纪律,甚至在实习时吊儿郎当,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还有许多学生因为分数不够不得不选择冷门的农学专业,心存不甘,对农学存在偏见,尤其受父母观念的影响,从而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合理引导,陈述利弊,注重平时道德方面的教导,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农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内在趣味,达到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5.培养高素质教师,改善硬件条件
提升农学专业课堂教学质量重在教师。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掌握好把自身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同时也重在学校,学校要着力于培养、选拔“双师型”教师,加强日常监管和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素养,用教师自身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为产教结合储备良好的师资力量。另外也要改善硬件条件,发展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途径。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也时时存在着改变。作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农学教育也应该不断跟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在课堂和课程建设上探索新方法和新策略。专业的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落后于社会需求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实践环境的变化性,其未来的课堂教学将要如何发展仍然是未知数。在教学策略方面,除了以上几点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沈中华.中职农学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探讨[J].湖南农机,2011,38(3):196-197.
[2]商小玉,郭永锁.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学周刊,2014(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