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学校以会计专业、计算机和公共基础课程三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为研究点,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3441”的运行模式。所谓“3441”模式指的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三个市级教学团队建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学新秀的四级梯队建设;名专业、名课程、名教材、名师为核心的“四名工程”建设;一条贯穿团队成员个人专业发展的线路。
一、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1.“工作室”模式下的会计专业“双师双能”教学团队
(1)目标引领,规划先行
会计专业的工作室紧紧围绕“骨干、示范、引领”定位,根据每位成员的分工,定期召开例会,及时会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工作室领衔人与工作室每个成员在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
(2)学习研讨,课题带动
领衔人率领成员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员分析教学现象,提高学员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指导学员反思教学细节,联系理论并加以提升,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工作室的课堂观察反思式研究。
(3)辐射成果,网络互动
建立“工作室”网站,通过个人微信、QQ群等,进行开放式网络对话与切磋。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专业成长,使网站成为工作室每个教师的发展加油站、成果辐射源和研究生成站。
(4)规范管理,制度促进
工作室领衔人为工作室成员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领衔人从师德修养(一票否决制)、研修计划、读书笔记、撰写论文或反思、公开课、示范课或讲座(教学设计、讲座提纲及相关音像资料)、课题研究及参加教学竞赛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档案建设、参加教师继续教育或校本教研等方面对成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优评先挂钩。
(5)发挥效能,成果突出
工作室教师积极围绕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改革新方法,积极探索:①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包含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②建立了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变革为“间断式的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模式。③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核心,建设了以企业业务操作流程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教材。“周会林财会名师工作室”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
2.基于项目主线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
(1)合理分工,成立项目组
团队成员按照课题类别组建不同项目组,每个团队以各自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目标,以个别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实践教学,并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合理嵌入企业常用的设计方法及操作方法等,为开展后续项目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围绕项目,改革教学模式
各项目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聘请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工程师、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师学院)的专业教师、原力电脑动画制作公司、南京完美动力动画制作公司、南京艺德源动漫制作有限公司的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企业培训;积极进行教师的下企业实践等。电视连续剧《炫灵勇士》《加油吧!三二班》已在电视台播出,一些学生承接网站制作与维护的业务,已成为其稳定的课余收入来源。
3.目标激励机制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我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1)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将团队成员的合作与努力同团队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回路体系:学校为教学团队设定目标,教学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合作,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了团队目标,教学团队因此得到了学校的奖励,团队成员也得到了相应的奖励,对教学团队成员形成了一定的激励作用,而这种激励反过来又强化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努力合作,有利于增强教学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学校出台了《“十二五”期间教学团队经费使用办法》,对教学团队在学历提升、“双师”素质、科研、课程建设、教学竞赛等方面给予了专门的经费。同时,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提供优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给予团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更多的学术和组织上的自主权;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优先给予国内外深造培训机会等。
二、以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学新秀的培养为平台,建立师资队伍四级梯度成长机制
团队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通过名师引领、教研活动、师徒结对、专业培训、课堂实践、教学竞赛等途径分步分层进行。
1.名特教师的培养
这一层次主要培养省级技能大师、特级教师,使之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教师。
2.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已经获得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成为在本市或全省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
3.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
选拔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教师作为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青年教师群体的佼佼者。
4.教学新秀的培养
对于参加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着重考量其教学的基本能力,通过各类培训、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新教师尽快站稳站好讲台,快速成长。
学校先后出台了《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校级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办法》《教学新秀评选办法》《市级学科带头人考核办法》《市级优秀青年教师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强教师的研、训,完善不同层级教师的培养、选拔和考核制度,形成了以合格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名特教师为引领者、学科带头人为项目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教师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