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中学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2016-01-08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摘 要: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提高其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极易陷入教师空洞说教的怪圈,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讨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为填鸭式的“满堂灌”,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整堂课的时间,存在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不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必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情境创设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感悟思考 
  其实,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枯燥,教材中趣味性较强的故事非常多,这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提供了可能。利用故事情境或其他形式作为课堂教学前奏和导入手段,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除了课本上现成的故事等可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组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其他素材,例如多媒体素材、发生在身边的实事、当前社会热点、大众关注的焦 
  点等。 
  二、重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存在消极抵触情绪,主要原因之一是认为这门课程充满空洞说教,讲得都是大道理,异常枯燥乏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有效方法就是将空洞说教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结合起来,寓理论于实践中来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挖掘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资源的能力,能多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了解中学生关注焦点和兴趣所在,并能将其与组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达到多重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思想品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结合 
  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能迅速、直观地体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实践中。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是在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社会和家庭则是在用良好的氛围熏陶学生,实践和巩固其在课堂上的所学,三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因此,思想品德课程要想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