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一堂口语交际课的启示

2016-01-17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摘 要:作为语文老师,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抓住课堂阵地,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引导学生认识比如“老当益壮该不该”“敌国外患除不除”“隐士行为赞不赞”等观点,把思考留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做个有思想、辨是非的人,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使语文教学达到令人欣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挖掘;思想教育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做一个人要具备的三种要素之一是: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陶行知《学做一个人》)。语文课堂便是培养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主阵地之一,抓住课堂,就抓住了思想教育的契机,把教学中的思考留给学生,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使语文教学达到令人欣慰的效果。正如吉林省的吕志范老师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既要育才,又要育魂。” 
  “老当益壮”该不该 
  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四人学习小组的同学向大家抛出了他们的拓展性学习材料:“老当益壮该不该”“隐士行为赞不赞”,几个讨论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迎战,思想的火花一次次地展开了激烈碰撞。 
  学生以前几天练习课的一篇课外读物《李将军列传》为例文提出:“李广60多岁时‘数自请行出击匈奴,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结果李广因种种原因贻误军机。李广那么老了,应该在家休养,安享晚年,却还要跑到战场上去,以老当益壮为借口与年轻人争功,不可取”。如此的见解,让我惊诧于学生的世故。现在就业形势紧张,有些年轻人寄希望于别人赶快给自己腾出位置,尤其是盯着年龄大一些的人,而不是想办法提升自己,靠竞争争得一席之地,全然不顾老同志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积累了多年经验后,正是发挥余热的最佳时候。当然,学生可能是看到部分尸位素餐、倚老卖老的不公平社会现象而有此感。但是这个问题怎样引导他们呢?老师且先别说,看学生反应吧。 
  一位学生反驳说:苏轼有诗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王勃也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可见自古以来老骥新功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战将,李广应该对国家负责,马革裹尸、死于沙场也是一种光荣,不能简单理解为与年轻人争功。 
  学生为这位同学鼓掌,我意识到,学生对许多历史的现实的问题或人物有他们的疑惑,一方面,受过多年的正统教育,他们对许多人物的评价已经接受了主流观点,把这些人作为楷模、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奇谈怪论,而且也觉得挺有道理,于是思维认识就出现了混乱,不知何听何从了。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一个多年崇拜的偶像就这样轻易被颠覆,这时,很需要有人正本清源,所以,给了后一位同学热烈掌声,因为他正好达到了他们的期望。那么作为老师,我该怎么引导呢?在古代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的确蕴藏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对这些公认的英勇行为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我们还有多少的正能量可以传承下来呢?对老师来说,尤其是对语文老师来说,传承优秀人物的崇高精神,责无旁贷。于是我接第二位同学的回答做了如下引申:曹操也有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能因李广年老就剥夺他为国为民尽力的权利,再说,他也确实有此能力。我们现在也仍然号召老年人要发挥余热,也鼓励老年人利用所学多作贡献。否则,那些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老科学家、医学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岂不成了极大的浪费。如,朱光亚、钱伟长、吴孟超等人,我们只愁他们活不长,做得还不够,哪里会认为他们争功呢? 
  学生思考片刻,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我觉得还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种遗憾,既然老年人经验丰富,社会也需要这些人,那能不能不让他们冲锋陷阵,而将他们贡献的重点放在培养指导年轻人身上呢?他们的知识也不浪费,事业也后继有人,又怎么会让人有争功之感呢?李广要是也这样做,就不会有身死沙场的悲剧了。该生的回答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学生通过思考、争辩,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受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还能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写作。 
  “敌国外患”除不除 
  还是这个小组的同学提出:李广及汉朝一遍一遍的剿灭匈奴,不可取。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为了汉朝的长盛不衰,匈奴这“敌国外患”应该留下来,而非赶尽杀绝。所以,李广的牺牲不值得同情。真是奇人怪论,荒谬之极,但这样的认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我压制住自己想反驳的冲动,且看学生的观点。 
  一学生说:按你所说,那么应该让匈奴休养生息,等着他们强大了来侵略骚扰汉边境,而汉朝呢,为了时刻准备好对付这“敌国外患”,就必须供养着大批军队,时刻准备对付外敌,但是每次都要给他们留下卷土重来的机会吗?该生竟然很真诚地回答:“是。” 
  另一同学说:你的问题本身就有毛病。首先,汉朝并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只是对来犯之敌给以反击而已。反击就要反击到他没有能力再来祸害,否则的话,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落水狗一样,一有机会还要咬人,搞不好会给你带来终生的伤害。其次,汉对匈的战争,是一种保家卫国的战争,虽然汉朝对匈奴多年用兵,但却远远没有达到消灭他们主力的程度,所以,边境百姓常常受到侵扰,苦不堪言。对待敌人,就是要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否则后患无穷。所以,对待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学生讨论越来越热烈,又有一个学生说:圣人所说的“敌国外患”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要有意培养的。圣人思想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否则“敌国外患”就成了“养虎为患”。生搬硬套的话,就如那泥古不化的宋公一样,错失战机,自食其果,惹人耻笑。学生的思想能在思考中提升到这种程度,还用老师说教吗? 
  “隐士行为”赞不赞 
  结合另外一篇课外读物《伯夷列传》,有学生提出了看待许由这个人的观点。 
  一学生说:许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在高位重权的诱惑面前,他不为所动,逃隐而去。这与现代社会中那些追名逐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行为令人敬仰。 
  另一人说:许由应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从尧一定要“让天下于许由”就可以知道。但他却不把能力用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上,这是人才的浪费,也说明他缺乏担当精神,境界不高,所以,我不赞同他的行为。第三个同学说:唐尧时代的社会条件十分艰苦,当领导的只能受苦受累而谈不上享受,从稍后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可以推断出。所以,许由不受天下,很可能是好逸恶劳,,根本谈不上品质高尚。 
  最后学生一致认为:真正的圣人,可以不追逐名利,但必须有担当精神。 
  陶行知说:“要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没有思想的行动,叫做盲动;没有思想只管闷起头来跟别人跑,叫做盲从(陶行知《国民与瞎民》)。”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抓住课堂阵地,培养学生做个有思想、辨是非的人,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做出 
  努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方法多样,贵在得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能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精神家园。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