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程开发呼唤校本教师进修

2014-03-21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程开发呼唤校本教师进修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李臣之

    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要求日增,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变: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本位/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local/school base dcurriculum development 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被提到议事日程,教师的课程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史又一次历史性进步,然而这种课程政策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落实,无疑与开发和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休戚相关。本文针对课程开发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以及传统校外教育培训的弊端,立意提升校本教师进修存在的现实意义,希望能对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一、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传统教师进修的缺陷
    三、校本教师进修的特点与方式
    一、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和主力。任何教育改革仅靠政策或命令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新的信念、能力、热情和动机,课程改革更是如此,正如艾利奥特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减少或消除阻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立足教育实际,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至少应该在下述五方面迅速得到提升。
    (一)明确的课程意识
    落实课程开发政策(尤其校本课程开发)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难题,如新型学校管理文化和教学新文化的确立、学校人力资源的重组、课程操作与监督等等,但最为基础和最为迫切的莫过于课程意识的树立。由于课程研究在我国大陆长期以来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始终在教学论的羽翼下作为"内容"而存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研究与实践往往与课程相脱离,加之师范院校也很少为师范生开设足够的关于"课程"的课程,因此,我国大多数教师的脑海中很少有课程的意识,更缺乏正确的课程概念,习惯性地用"教学"去理解"课程",或者一谈到课程,就立即想到或认为是编写教材。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的或合理课程观念,已经成为我国课程开发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二)积极的课程问题意识
    客观地讲,没有课程问题也就不需要课程开发,然而即使存在课程问题,如果教师没有课程问题意识,往往也注意不到课程问题。发现课程问题是教师从事课程开发活动的起始环节,课程问题意识是发现课程问题的基础。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即使缺乏课程开发的适宜环境,也应该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这原本就是教师专业的规定。或者说,如果社会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责任,但教师没有课程问题意识,那么他很难尽己之责,很难将责任意识变成责任行为和行动。课程问题意识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责任感的催化剂,它有助于唤醒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责任意识,在适宜的课程开发环境条件下,产生课程开发行为。一言以蔽之,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主动查找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学校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获得课程问题,这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
    (三)课程开发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看到了课程问题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很难说有改革课程的意识,结果问题始终还是问题,发展始终成问题。即使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改革意识,很可能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诸如时间、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教师看不到课程开发的希望,课程改革意识自然消解。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还是课程开发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有课程开发责任意识的教师,不仅会积极主动注意课程问题,而且会积极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认为课程开发不是自己"份内之事"的教师,即使课程问题堆积如山,他也很难主动地有意识去注意,更谈不上积极改革课程了。
    有专家对澳大利亚一所学校的课程委员会(全部由一般教师组成)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并没有如设想的那样真的把他们的"实践知识"运用在课程政策的制定上,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甚至没有用"我"来表达意见,而更多的是提到"他们"如何,似乎这件事情与他们自己并不相关。这种研究结论在我国应该有过之而不及之处,我国内地较少有课程开发的传统,教师一般习惯或已经习惯于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课程发展并不是他们习以为常的职业生活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在他们看来,课程开发往往只是"上面"的事情,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由于课程开发不是教师工作的"份内"之事,这项工作可能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进而成为教师不愿意参与或没有必要参与课程发展的直接原因。
    (四)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成功开发课程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最为可能和普遍的活动,以此为特例,可见一般。
    1、熟悉课程开发的过程。一般遵循八个步骤: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发展纲要;明确表述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分析课程需求(包括学生、社区和学校需求);课程资源评估(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确立校本课程目标、设计校本课程结构;编写课程方案。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资源有时间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等。每一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需要教师具有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具备广泛交流技术的能力,掌握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对我国教师而言,参与课程发展即使在法律政策上得到鼓励,也还缺少社会文化的支持。加之学校班级规模普遍较大,教学作息时间安排很满,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机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困难恐怕还是很大。
    3、对课程纲要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变通能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准确解读国家和地方课程纲要,基于纲要基本精神,立足学生、学校、社区实际,根据教师教学文化特征,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变通和利用。然而,我国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一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属于绝对"忠实"型课程实施,大多数教师将教材奉为圣经,或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存在,不得不忠实"唯一","变通"绝非易事。
    4、课程评价和研究能力。对于新开发的课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归类,要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设计和实施做出不断的反馈和调节,以完善和革新课程。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课程评价和课程研究能力。
    结束语
    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内在统一的。教师发展有着时间上连续性和终身(全部教学生涯)性,空间上的整体性,包括职前培养、上岗培训、校外短期培训、校本进修。我国历来重视由教育当局和办学团体策划的自上而下的"外控式"进修模式,今后应重视"内涵式"校本教师进修,加大研究校本教师进修模式的力度,将校本教师进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原"教师进修"的本质,力争从整体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益。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