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挑战
重庆市兼善中学 鲁卫国
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国家教委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30余个实验区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并计划于2005年秋季起在全国全面推广新课程。这次实验是对原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一次大变革,也是对教师教育方法,教育行为的一次大挑战。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从我校七年级的实验情况来看, 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意识增强。而且他们的交流合作,创新思维以及实践实作等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评价观和人才观也有了明显转变。课堂教学不再 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交流争辩,合作讨论。
我想,之所以出现上述可喜的变化,是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分不开的。
一、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21世纪已进入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运强盛,民族兴旺,需要越来越多富于创新精神和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国家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评价机制已经严重束缚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下,社会生活中的如股票收益、银行储蓄、商品打折、彩票中奖等经济素材纳入了学习范畴。学生们通过摸拟实验、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周围的生活。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被普遍地运用于教学中,他们可以方便地利用计算器、电脑等工具进行计算、分析、列图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达到了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目的,也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二、提倡教学互动,鼓励多样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认为: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实现互动,从而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请学生举例说明有理数得意义,比如“-5”,它可以表示“借5元钱”,“下降5度”,“后退5步”……等等。顺着这个思路,我就提出:先退5步,再退3步,一共退了几步?用式子怎样表示?当然,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快回答:一共退了8步,用式子表示就是:(-5)+(-3)=-8。
紧接着,我又问: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请举例,并列出式子。顿时,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争先恐后地举例,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根据学生举例的情况,我提醒大家: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的加法。那么,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应该怎样进行呢?看见有学生在沉默,有学生在摇头,有学生在窃窃私语,我就说:请大家分组讨论,发表意见。经过交流、争辩、探讨,大家达成共识:有理数的加法分三种情况进行,即“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以及“零与非零数相加”。并得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形成知识的同时,增长了能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承认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差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角度、深浅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了解自我,欣赏自我,积极挖掘潜能,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学会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学会构建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四、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以人为本
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这种评价机制在使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同时,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发展性评价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需要。主张发挥评价的自省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的目的不单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和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潜能,改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信心,丰富情感体验,鼓励积极进取,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按发展性评价观的要求,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估,效果不错,受到学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
以上就是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有各级领导和教研部门的大力协调和支持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会朝着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轨道扎实、稳妥地推进,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