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包含“事实性的知识”,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另一方面,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掌握知识与掌握方法彼此之间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无知者必无法。
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二、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
比较和判断某种知识教育价值大小的标准有三条:一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多大程度上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条标准或三种需要,形成了一种三维的、具有适度张力的知识需要结构或知识价值结构。任何课程知识的选择都应该从这种三维的知识需要结构或价值结构出发,而不能只顾及到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
由此看来,当前一些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观点就值得推敲。例如,有同志主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主张将社会的与知识的发展需要置于什么位置呢?又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因而提出要“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反映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果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就不一定那么“无可争议”了。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难道“新知识”一定优于“旧知识”吗?课程知识真的是“越新越好”吗?
三、如何学习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思想上看待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或权威性。首先,人们应该意识到,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或权威性并不来源于课程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它们对于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发展价值。其次,课程知识是借助于课程专家或其他课程编制者之手成为课程知识的,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是构成课程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再次,课程知识没有得到终极的证实或证明,总是存在着被证伪或被反驳的可能。最后,任何一种课程知识都不是惟一的知识形式,都有着自己与对手进行较量的历史故事。
这样一来,要想实现课程知识的教育价值,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不能限于只帮助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和再现这种知识,而应包括促使他们去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这种知识,并了解这种知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知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课程知识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
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素质?
核心的问题是当代的知识创新或知识增长究竟有什么特征并由此对知识生产者个体提出了哪些基本的素质要求?当代知识创新或知识增长的特征:第一,知识的增长方式已经从积累式的增长转变为批判式的增长。第二,知识的增长已经从分科式的增长转变为综合式的增长。第三,知识的增长已经从确定性的增长转变为不确定性的增长。第四,知识的增长已经从纯粹个体的认识行为转变为社会性的契约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素质。第一,培养他们正确的知识观和知识增长观,第二,加强艺术教育,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勇于突破规则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能力。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护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第四,通过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以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其他类型的学术性校本课程,训练他们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