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改良研究20年:回首与前瞻
摘要:2O年来我国课程改良研究大抵经历了起步、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课程改良的动因、条件、历程、花日内容、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着如何研 究借鉴海外课程理论和我团课程改良理性缺失等问还。未来一段时间我团课程改良研究应 着眼于课程改良理论框架和模式的共命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密切存眷课程改良实践的成长。
课程改良已成为今世教育改良的核心,也是中外很多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考察20多年来课程改良研究的成长,不只有益于我国课程理论的建设,并且有助于我国当前课程改良的顺利推进。
一、课程改良研究的过程
(一)起步阶段(1978~1985)
这一阶段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照旧研究的条理和程度,都处于我国新时期课程改良研究的起步阶段。
翻译、评介海外课程改良的理论与实践,是本阶段我国粹者研究课程改良的主要方面之一。美国粹者布赖恩·霍尔姆斯和日本学者扇谷尚的课程改良思想首先被翻译过来。不久,法国粹者沙费尔的《从信息手段的成长看其对普通教育内容的影响》、原苏联学者卡斯思的《苏联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领的改良》、英国粹者J. B.英格拉姆的《综合课程的感化 》、原西德学者 D·瓦特卡姆泼的《国际课程成长比力简述》等相继被介绍过来。为了解海外课程改良实践的状况与走势,我国粹者先后介绍了日本、英国、美国等主要发家国度的课程改良,并进行了苏、美、日三国课程改良的比力研究等。
我国粹者不只介绍、借鉴海外课程改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且对我国课程改良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为尽快规复教学秩序,课程打算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成为十分火急的问题。其时,一些学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需进行课程布局改良和教材内容更新,并探讨影响课程改良的因素、课程改良的指导思想,以及如何凭据马克思主义概念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惩罚课程改良中的各类干系等问题。
改良开放后,教育部直属的人民教育出书杜率先翻译出书了我国第一套《课程研究丛书》,并于1981年开办我国第一家课程研究学术刊物--《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创立我国第一家课程研究学术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书社合署办公。
(二)拓展阶段(1986~199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良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课程教材改良的步骤加快。1986年创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核定委员会,同时制定了中小学教材核定尺度,并勉励作者集体和小我私家编撰教材,这为课程改良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很多学者环绕课程教材改良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课程布局的改良成为人们存眷的问题之一。课程教材的时代性、乡土性及农村课程改良等问题也获得开端探讨。综合课程成为这一阶段课程改良研究的~个热点,研究环绕着综合课程开设的须要性、综合课程的类型以及如何进行课程综合化等问题。
课程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因素和条件。因此,不少学者提出课程改良必需统盘计划,与教育整体改良同步进行。为担保课程改良的顺利推进,课程打点体制改良和课程开发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存眷。在海外课程改良理论和实践方面,我国课程学者不只介绍了主要发家国度的课程改良,也对一些成长中国度的课程改良予以必然存眷,为我国课程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打算、各科新的教学大钢正式颁行,教材多样化的花样开始形成。
(三)深化阶段(1994~1999)
跟着义务教育课程改良的全面推进,一些问题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与义务教育课程跟尾的普通高中课程改良,受到越来越多的存眷。关于课程教材的体例与设计,如何辩证地反应社会、常识和学生三因素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惩罚和摆正课程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干系,成为研究者探讨的话题。高中课程布局的改良一直是这一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之一。1995年国度教委召开了全国高中教育事情集会。1997年起,国度教委决定在两省一市试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罗新课程打算、各科新教学纲要和各科新教材),并决定逐步推广。事实充实证明,这项试验是乐成的。1997年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附属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这也反应了群众性课程学术研究的迅猛成长和渐趋成熟。
勾当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这一阶段课程改良的主题。勾当课程的历史演变、新型勾当课程的理论根本、新型勾当课程的性质、职位、感化和方针、内容、教学勾当方法等问题获得深入研究。课程打点体制的研究和实践得到打破性进展,1999年国度正式提出试行国度课程、处所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打点体制。在此配景下,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研究成为跨世纪课程改良研究的热点之一。跟着课程改良的推进,人们认识到课程看法的转变和教师的素质在很洪流平上决定着课程改良的成败,为此必需注重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建设,这已告竣共鸣。
这一阶段,课程改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理。论的探讨也向纵深成长。这既是课程改良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者自觉意识的反应。但是课程改良中的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在理论上不绝探究的动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程改良是一项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课程改良研究关涉浩瀚规模,范畴较广,内容富厚。我们出力勾勒课程改良研究的根基概念和主要方面,从整体上掌握课程改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良的动因
是什么敦促了我国的课程改良?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关于人的研究成就的新启示是我国课程改良的三大动因。有学者阐明了影响课程成长的因素:社会出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划定、培养方针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成长、学校类型和制度。除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成长变革的原因之外,新的文化看法、人文精神和课程理论也是课程改良的重要动因。尤其是改良开放以来,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良的决定》、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良和成长纲领》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令、规矩中的目标、政策和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和担保了课程改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阿但与海外对比,我国对课程改良动因的研究大多逗留在笼统、一般的阐明程度上,缺乏对宏观配景的考察与微观规模的探究。
(二)课程改良的条件
我国粹者是从课程改良的乐成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探讨课程改良的条件问题的。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改良牵涉根本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要害规模,是需要教育行政部分、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宽大教师的加入是不行忽视的)配合加入完成的任务。全社会的遍及加入以及看法的转变与更新,是课程改良顺利进行和最终得到乐成的先决条件。在课程改良的同时,必需同步地改良各类测验和评估的制度和要领,必需加大经费投入,改进办学条件。有学者提出,在课程改良全历程中,要始终抓住教师看法的转变、技术的更新,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消除教师在改良中呈现的各类心动理障碍,增强改良的加入意识和火急感,提高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在课程具体实施的历程中,师生之间创设民主、相助的教学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课程改良的目的,又是课程改良的客观条件。
(三)课程改良的内容
1.课程方针简直定。
课程方针简直定是课程改良的要害,它导引课程改良的偏向,并在相当水平上决定课程改良的可接受水和善成败。有学者提出,面向21世纪根本教育的课程改良方针必需浮现根本性学力、成长性学力和缔造性学力的统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根基要求和本性成长的统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科学思想、科学要领和科学常识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今世世界课程改良的追求,正在更多地着眼于人类自身,存眷人的成长。一方面,既要立足现实,适应社会成长的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有效地影响社会成长;另一方面,既要考虑人成长的共性,又要考虑人成长的本性。
课程方针如何确定呢?有学者提出课程方针确定的两种模式:需要评估模式与理性模式。需要评估模式是确定得当的课程方针最常用的要领之一。它一般包罗四个阶段:系统论述可供选择的课程方针;确定优先方针规模;确定学生的"需要";将优先方针化为待实施的打算。需要评估模式不只仅用于确定针对现存问题而提出的课程方针,同时也用于确定人们对未来的某种期望。理性模式是由美国课程理论家R·R泰勒提出的。他认为,确定有意义的课程方针和教育方针,应该参照三种事实来源:学习者、社会情况和学科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职能在于改变人类的行为方法。教育都要对学习者自己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对社会糊口的各个规模进行观测研究,从中确定较重要的学习内容,提出教育方针;再者,泰勒认为,还应该探究某一学科或某一常识规模的新成长及其对付今世糊口的意义或成果。一般来说,理性模式倾向于把课程研制限制在"自上而下"的传统。
现代社会各类彼此斗嘴的需求和多元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育方针和课程方针简直定。课程方针对外界的开放性或关闭性直接受到教育内部运行机制的制约。但是课程方针能否在整个课程勾当中起到焦点指导感化,在很洪流平上取决于教育目的和课程方针自己对外界的开放性与敏感性。
2课程布局的优化。
课程布局是否公道,能否贯彻课程方针的意图,将影响课程方针的告竣。因此,课程改良的要害是对以往课程布局的改革与完善,实现课程布局的优化。从课程布局上看,我国中小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单一化,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模式主宰中小学课程布局。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不少处所进行研究和尝试,回收必修、选修、课外实践勾当三大组块设置课程,运用分科联合型、学科渗透型、综合技术型实现科际联系,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成立完善的实践勾当体系。
关于如何优化课程布局的问题,有学者提出:(l)从课程内容上看,要做到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职业教育相结合;(2)从课程成果上看,德智体美劳,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做到常识、能力、德性三大成果融为一体;(3)从课程领域上看,要做到显在课程(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结合;(4)从课程形态看,要做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勾当类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5)从课程类型上看,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出格要处理惩罚好必选课程与必修课和任选课的干系。学者们还探讨了普通高中课程布局改良,以及"整合课程"等问题。
现代课程论认为,良好的学校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为了使受教育者全面调和地成长,课程内容要素和课程领域应是完整的统一;课程布局要浮现显性与隐性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课程内容的更新。
课程方针简直立,课程布局的优化,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内容上。近年来,我国课程内容尚需要进行公道的改良:课程内容所隐含的教育看法需要当令更新;要充实考虑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良的现实,以及现代社会糊口方法和现代看法的客观要求;克服机械地采纳阶级阐明的要领处理惩罚教材思想性内容的做法,当真考虑学生身心成长的根基纪律;要面向现代化,及时反应我国改良开放以来的社会糊口、学生现实糊口和我国社会现实,富有时代气息,既要担任历史中的公道内核又要照顾现实和未来的新需要。总之,必需树立今世课程改良观,促进课程内容现代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要处理惩罚好根本与条理、世界与民族、综合与分科、担任与创新等诸种干系,使得课程内容及其布局浮现根本性、民族性、综合性、布局性、成长性的完整统一。
如那边理惩罚好根本常识与现代科学常识之间的干系是课程内容改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根本常识是指学科中那些最具有迁移性、适应性、归纳综合性和对了解与把握一门学科所必须的常识。跟着科学技术的成长,根本常识的内涵也在产生变革,新的先进的常识进入根本常识布局的历程,实际上就是根本常识布局不绝同化温顺应新常识的历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改良实践中,严格筛选需要进入学校教育内容的新常识,切实掌握其特性,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惩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小学课程内容改良,应普遍突出三个方面: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始终抓住根本,及时更新内容;成长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成为各国课程改良研究者所首要考虑的问题。从海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良来看,固然由于指导思想、改良方案差异,改良内容和幅度也不沟通,但这些国度在吸收科技新成就,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沟通的。将科技新成就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善,照旧必需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从海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纳的方法上看,主要表示为两种概念: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革旧有课程。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课程内容现代化应该按照现代科学概念增加根本理论常识的比重,通过充分根本学科或改组根本学科来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
关于课程内容改良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如何确定课程的根本常识,以及怎样严格筛选需要进入课程内容的新常识、切实掌握其特性等问题,仍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研究课题。好比,中小学应设哪些根本课程,每门课程包罗哪些根本常识、根基技能,学生应具备哪些根本性学力、成长性学力和缔造性学力等,这些都需要从更深条理上去探究。
4.教材的体例与建设。
教材是课程改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教材决定教育目标的执行和教育方针的实现。有学者总结我国几十年来教材改良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一,明确编写指导思想;第二,研究确定选材原则,当真慎重选材;第三,努力使教材布置有序、组织公道、表达得当。在教材的具体体例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我国恒久对峙六大主题(常识与兴趣、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项原则(兴趣原则、政策原则、文化原则)。但对兴趣原则的存眷不足,并且教材过多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民族性、强调统一性而轻视差别性。
课程研究规模中一个常常困扰体例者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分门别类,同时担保分门别类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材体系整体化和系列化。现行中小学各科教材体系往往过多重视学科的逻辑布局,忽视它的一般心理布局和非凡心理布局,而不太考虑学科横向联系的布局,因而不行能形成最佳的教材布局,到达"组合质变"的效果。为此,研究者提出各学科教材体系改良的三种类型:以学科能力成长的年龄特点为主系统,改良学科的教材体系;以学科常识所反应的系统要领领域为主系统,改良学科的教材体系;以学科心理能力调和成长为主系统,改良学科的教材体系,而且有打算有步调地进行探索和尝试。
5.课程打点体制的厘革。
课程改良往往涉及课程打点体制的变革,课程打点体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程的正常运行及课程效能的发挥。恒久以来,我国实行过度统一、集中的打点体制,已给中小学课程的改良和成长带来很多倒霉影响。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实行三级课程、三级打点的建议,并探讨国度课程、处所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权限与职责。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课程打点实践的探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成立新的根本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度课程、处所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我国根本教育课程政策和打点体制的重大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