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天的到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次课改一再倡导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反思,从而更好地及时地完成角色的转变。《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寓教于乐”的历史回归。由此观之,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不能只会做“经师”,更要去做“乐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
(一)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
多少有识之士曾呼吁“诗意教育”,其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子的讲学,往往是先生居中间,弟子团团坐。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互动过程。它以课堂为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想方设法把密密麻麻的教案文字变成语言传授。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变得黯淡无光,一个个成了吸收知识的“机器人”。新课程标准则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少给孩子一些唾手可得的“金子”,多给他们“点金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回归,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叶圣陶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生活的本质不仅包括我们得到的所有答案,而且还应该包括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活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甚至事倍功半的让学生去背什么“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表达——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和要求的。
(四)由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我们渴望的不是众花一色,而是万紫千红……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家大公司经过人事制度改革,一些年富力强、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唱了主角,而几位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却被解聘。事后,有一位脾气倔强的老工人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就去找老总。老总说:“你开始确实有创造性的劳动,可这几十年您只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番貌似平常的话,直说得老工人心服口服、幡然醒悟。
(五)由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以前的课程教育评价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它往往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判定学生。知识学得多、记得牢,考试得高分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差生。考试大多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缺少人文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曾让多少人为之激动,也令无数人为之伤怀。
其实,“内行”人都知道,有些知识是可以量化的,有的知识则无法简单加以量化。任何时候,知识和能力都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重学生的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就不可能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不应该的,更是不科学的。 我们过去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考虑人的其他方面,只看重卷面上的成绩,不考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承受能力,只一味的排队列名次……考满分皆大欢喜,差一分就心灰意冷。家长“恨铁不成钢”,老师“以分论英雄”。要知道,任何时候“第一”都只有一个!
扪心自问,我们是真的了解孩子吗?我们的教育是真的完美无缺吗?有多少学生,听到考试就怕,见到分数就哭,在学校度日如年,老气横秋。到头来还要落个“后进生”的名号。
所以,教育的评价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要看他的全面发展,看他的潜能,鼓励他的成长,保护他的自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快乐地生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师情可期、育韵缭绕的美好境界。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中去,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加快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