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
——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
张廷凯(课程教材研究所 北京 100009)
摘要: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宜可采用比较宽泛的定义,即把综合、联系、沟通、衔接、交叉、渗透、关联等,纳入整合的范畴。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课程理念的整合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程结构设计,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整合,课程评价的整合,课程资源方式的整合等。在分科设置课程的情形下关注并设计课程的整合,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调整的过渡步骤,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最终应该走向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合。
关键词:分科课程;整合;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国家提出"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发展方略。同时,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作为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
新一轮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教育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但从2001年度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各地选择的情况看,选择初中分科课程设置模式的地区和学校仍然占绝大多数。笔者认为,就初中阶段课程设置而言,综合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初中阶段师资、综合教材编制力量和经验、综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准备和酝酿还不够充分,综合化设置课程的大规模展开还有待时日。那么,在初中分科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如何以整合的思想观念对分科课程进行改造和更新,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当然,即使在综合化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也存在如何处理分科课程内容的深入问题,但这属于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7~9年级)各科课程标准和相对应的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问题。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笔者认为不妨对整合(或统整)采用比较宽泛的定义,即将综合、联系、沟通、衔接、交叉、渗透、关联等,纳入整合的范畴之中。从这样的宽阔角度和视野来理解课程整合的含义,也许更能探知整合的本质。
一、整合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设计
在分科课程中设立综合化的学习目标,力图体现人文与科学、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知识与能力、学习和应用的教育取向,是新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特点。
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语文标准,第2页),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数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标准,第6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其他文理各科的课程标准不仅在课程理念上增加了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而且在课程目标上也是按照整合的思路进行设计。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课程都分别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具体的学科理念和目标描述中,也提出了具体的综合方向。
物理提出要贴近学生生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学生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化学强调要让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生物从21世纪学科发展趋势出发,在充分认识到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以及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上的作用(生物标准,第1页),而把渗透人文精神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地理强调要改变"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把它定位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性质上,强调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的。
历史强调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从上述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初步看出,目标设计开始跳出本学科的狭隘范畴,扩展了学科目标的视野,从而不仅仅是学科内容定向的学习目标,成为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课程定向的目标。
二、整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对学科内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观念等的养成,采取学科内综合编排的形式。学科知识内部的纵横交错及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课程内容整合的重点。
数学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突破了以前数学知识按照代数、几何等几乎完全"分科"的安排模式。如"实践与综合运用"就是主要设计来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12]新数学课程的设计可以基本上看做是一种注重数学知识和能力综合的课程设计。数学课程标准不规定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使教材编排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数学教材编排也突出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展示数学的整体性;教材还须得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物理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并进一步将科学内容整合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物质"部分整合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运用等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部分整合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能量"整合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这样,不仅将学科的方法和学科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而且对学科内容也做了极具概括性的整合。
物理教材还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整合。如通过声现象对乐音、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进行分析。同时将声现象与蝙蝠的回声定位、中医的"望、闻、问、切"利用声音诊病以及"B超"等联系探讨声的应用。学习电知识的时候联系生物知识,探讨生物体内的电流。
化学按一级主题分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妙、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将基本化学探究活动和化学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特别是"化学与社会发展"部分,设立了4个综合性的单元: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网罗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突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贯彻STS的科学课程设计思想。
化学教材设立"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对"海底可燃冰""车用乙醇汽油""西气东输"等课题联系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探讨,还设立拓展性课程"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17]这类整合性课程内容。
生物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设立了10个综合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在内容编排上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如生物教材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如"生物圈II号",对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类似、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做综合性探讨。生物教材还将生物学与文学的关系作为探讨的题目,设置了"生物学与文学·寄予植物的情怀"。以古代文学中借植物抒情的诗句以及现代文学中朱自清《荷塘月色》、矛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等,探讨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学对文学创作的帮助。
地理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地理课程标准对个部分内容的学习顺序不做规定,教材编写和教师授课都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和灵活性也为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相当的便利。这在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地理教材在联系其他学科内容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如向学生介绍"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向学生提供了早期人类、古希腊、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等的探险历程,从历史学的角度谈地理知识的变迁,实际上也同时在说明人们关于地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如,从人口与人种的角度阐述世界三大宗教问题,使课程内容有所扩展。
历史学科经过学术争论,在内容和结构上倾向于采取时序和主题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历史知识被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分为若干学习主题,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历史教材设置"自由阅读卡",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知识探究方向,如"远古的石器是怎么样制造的?""最早的宫殿遗址""商周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铁氏\\\'三兄弟的区别是什么?""汉代炒钢是什么回事?""你能识别锦、绣、绢、纱吗?""青瓷的来历""神奇的小棍"等,把历史知识和科技发展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三、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整合
学和教的方式的革新,是新课程发生的主要变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式,是各科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将学习过程与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这些使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设计都体现了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语文特别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栏目,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成为通过语文学习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语文教科书设置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等综合性学习栏目。促进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体验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