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慕菊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朱慕菊副司长的报告,首先介绍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前期工作。为了研制本方案,在前期工作中教育部不但组织有关人员对高中生、高中校长和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公众人士等,就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前普通高中实际关注的目标、学生对现行课程喜欢和不喜欢的程度、校长和教师对目前普高课程内容的看法、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法、目前普高学生作业主要应用的方法、普高学生的睡眠时间、考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大样本的调查,同时还与北美、欧洲、东亚地区等东西方20多个国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高中课改方案,进行了广泛的国际比较。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
(1)目标方面,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公民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思维、交流合作团队精神、信息占有的数量、国际视野等六个方面的主要素质的培养。而且,这些目标都是作为国家战略出现的。
(2)从课程发展趋势看,这些国家普遍重视课程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统一,学术性课程和学生的经验及职业发展有机结合,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课程,赋予学校更多课程自主权,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实行学分制。接着她重点介绍了普通高中课改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高中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内容选编原则,课程安排与评价。
关于普通高中课改的具体目标,主要有这样五点:
(1)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内容。
(2)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形成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最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革校内评价。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关于高中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新课程方案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培养目标,并应特别强调下列要求: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具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强健体魄,顽强意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的能力。
据朱慕菊副司长介绍,新高中课程结构包括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部分。基于现代科学综合化的事实,出于防止学科本位和有利于整体规划课题内容的考虑,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新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每一领域包含一至若干门科目。例如,语言与文学领域包含语文、外语两个科目;人文与社会,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科学包括理、化、生三科;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科目。
每一科目又有若干模块构成。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联系。模块的设置出于以下考虑:
(1)处理好科目稳定和具体内容变化的矛盾;
(2)为了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3)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必修课包括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等五个模块,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与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也是五个模块。新课程方案规定高中采用学分制,每个模块学习36个学时,合格者可得2学分,高中生三年所得的总学分达到144分才可以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