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研读新课程,与学生做朋友

2014-03-27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研读新课程,与学生做朋友     我是一名始终战斗在教改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我在改革的洪流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时时敦促着我们的步伐必须要与时俱进。从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后,短短的数月中,我尝试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地尝试着新课程,认真地研读同学这本书。
  一、把握开放的课程选择权
  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面对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更宽泛更具有弹性的选择空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选择权到底怎么用?如何把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与合理安排呢?
  1、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特点
  在实践中,我确立了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点,在实现共性基础目标的前提下,突现本班个性化活动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依据本班学生最近发展水平和关注同学们的热点与兴趣点,尽可能推动本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提出学生的发展应是富有个性的,那么如何让教师预设活动的内容与要求,更贴近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同学呢?
  (1)、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同学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如:在教学数学课的《行程问题应用题》我可以结合实际,举生活中学生上学走过的路程。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例子上课,学生会感到特别的亲切。学生兴趣也就特别的高了。教学的效果也就很好了。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同学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式题时,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差异,有的学生计算速度特别的快,而有的学生就很慢了,快的学生往往觉得学不够,开小差。怎么办,就要实行有差异的教育。
  2、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1)、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因此,我和我的搭班张老师正努力从思想上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这种局面。现在,每天利用学生的午睡时间开个小碰头会,已成为了我们每日的必然议程。利用这段时间,我们两个老师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就如何对同学引导、启发等多方面向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真正使我受益非浅。因此我深切感受到只有两个搭班老师间不断地沟通与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分科观念。
  (2)、将视野转向同学,将同学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四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几位教师在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着力研究学生将来进入高一年级学校或者踏上社会,所必要的自学能力,所以我们在小学中段就着力去做这件事,开展了研究,选择教材,挖掘其中的亮点,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同学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支持和推动学生学习要求
  1、从同学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
  以前,我总认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只能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而现在在研读新课程理念,尝试新课程的过程中,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学生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开始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同学,关注同学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同学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
  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三、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的学生
    创造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会学习,注意学习策略和方法,关注学习活动的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否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社会的关注,教育的改革,更要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教育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就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中,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死守书本、不知变化;还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求异创新,这正是重复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两种不同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重复性学习习惯还是创造性学习习惯,往往同其智力与能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反映智力与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效的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必须从认识不良学习习惯并将其打破开始;并且要持续地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习贵在创新。有人认为、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我则认为,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也要求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学生在学校里固然是以再现思维为主要方法,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发散和新颖的特点,这应该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
  在解析课程,研读同学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同学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同学们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和新课程的亲密接触将会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