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应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
一、为什么要将“课程学”作为必修课
我国的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它们源源不断地向广大中小学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输送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接受的训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课程领域里改革的深入,这些毕业生知识结构中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他们不论在课程的知识还是课程的观念上,都不能适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面对改革变化中的许多新问题,越来越显得被动,力不从心,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当前,师范院校毕业生对课程改革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课程整体观念
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是分科系进行教学的,除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外,教育学、心理学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各科系还开设本学科教材教法课程,因此,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般都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某一门学科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他们大都能胜任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优秀班主任。但是,作为当代一个合格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还缺少一个环节,即有关课程的理论。
我们知道,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之后,需要根据目标设计和编制相应的课程来落实目标,学校的课程是一个整体,它不仅包括学科课程,还包括各种非学科的教育活动;不仅有可以列入课程表中的课程,也有诸如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等被称为隐性课程的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综合起来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编制,是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它体现了某种原理和原则,在实施这些课程时,必须充分理解这些原理和原则,只有理解了这些原理和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缺陷,缺乏课程整体观念,因而防碍了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全面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习惯于从本学科的局部需要考虑问题,只关心本学科的教学,不注意与其他学科,其他类型的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这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本学科在学校整体课程中的作用,也影响了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例如,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发了供试验用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同时编出了配套的各学科教学大纲和试验教材,这个新的课程计划对高中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作了调整,其中部分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的较多。本来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是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但在试验中发现,许多教师不理解调整的意义,教学中随意增加可是的现象很普遍,严重影响了新课程计划的试验。这固然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但教师缺乏课程整体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许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本学科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或者不能正确理解教学要求,盲目提高程度。这个事实充分反映了作为一名教师,课程理论水平不高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改革。
2.不能适应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是中央集权制,中小学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设计、编制课程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少数人的事情,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这些课程文件的执行者,他们只要按文件执行就可以了,不了解课程的有关理论,对工作的影响不大。现在,中央对中小学课程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计划明确规定中小学的课程分三级管理,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课程表中,正式列出了地方安排课程,在供试验用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详细地说明了课程管理办法,即除国家管理的课程以外,还要求地方按国家统一要求制定本地的课程计划,同时学校亦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这样,各级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课程不再仅仅是中央课程文件的执行者,而且有一定的设计、编制学校课程的权力,这就对各级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表明,目前管理者的课程理论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仍习惯于按中央统一安排执行。实际上,无论是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课程计划还是试验用的高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改革的步子都是很小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方,特别是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权力必然会进一步加大,这对管理者在课程理论方面的要求会更高,管理者的课程管理水平与课程改革的需要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3.未来课程发展的需要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知识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转变必然要求中小学课程的回应。对于学校课程来说,不仅表现在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变化,更表现在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我们已经习惯的课程将会被新的课程所代替,课程可能需要重新组合或互相融合,教师原来熟悉的,甚至是拿手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可能不复存在,习惯的教学方法可能已不再适用,这不仅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适应,更需要他们参与探索和研究,成为课程研究队伍中的一员,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课程理论基础。例如,为了强调原来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活动的重要,强调他们都是学校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将它们与学科课程类并列,统称为活动类课程,在新课程计划试验过程中,这个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论,于是结合试验工作对于什么是活动课,活动课和活动类课程的区别,怎样上活动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讨论是有收益的,但也暴露出课程理论水平不高的局限性。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能按规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有新的课程理念,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这也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师范院校开设“课程学”,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训练。
二、如何开设“课程学”
在师范院校开设“课程学”是一件新事物,如何开设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开展真正意义的课程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较少,基础较差,但一些师范院校在教育系里已开始创建课程学专业,有的学校还成立了课程研究的专门机构,它们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于师范院校本科生“课程学”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由于它们的性质,开设的目的有差异,因此需要深入地开展研究。 这里提出一些设想,希望与有兴趣地同志共同讨论。
从当前的需要与可能来看,这门课程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概念,它研究的对象及一般方法。对于什么是课程,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不同定以下的课程分类也不同。了解这些概念,明确它研究的领域,知道一些课程研究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于课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初步了解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课程研究。
2.当前世界主要课程流派及主要观点。国外课程研究比我国开展得早,而且一直是教育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与国情有关。学生了解这些流派及观点,有助于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3.我国课程发展简史。
4.我国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管理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课程政策,熟悉主要的课程文件,如课程计划,有关学科教学大纲等。
5.当前课程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课题。
由于还没有经验,开设这门课程的方式可以灵活一些,以便开拓思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在教育学或教学法课程中设一个章节,或开设专题讲座,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等。在教育实习中,应增加熟悉学校整体课程的内容。
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新课,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而培养出来毕业生更需要较长的时间,为解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除积极研究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外,还要加强对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把有关的课程理论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从长远考虑,还应把它作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断充实新的课程方面的知识,因为这是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