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让教材充满活力和魅力

2014-04-04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  巧设教学情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让教材充满活力和魅力
    摘 要: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手中的圣经,教师是吟诵圣经的虔诚教徒,即“教教材”。新课改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观点,要求教师从教学宗旨出发,在不违背教学精神的前提下,尊重个性教学特征,更多地强调教学主观性。本文从补充教材,让学习素材“宽”起来;删减教材,让学习素材“活”起来;重组教材,让学习素材“亮”起来。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充满活力和魅力,从而精确地把握教材,高效地使用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学生的发展更快速。
    关键词:课堂教学;用教材教;学生素养;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和创造性地加工,使教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努力让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补充教材,让学习素材“宽”起来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我曾看过全国名师张齐华《认识分数》的课堂纪实。张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对于“想想做做”练习题的处理,就很别出心裁。教材对这一练习题的要求是先填一填,再读一读。而张老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编排,顺次出示题目并要求学生逐一回答,而是稍加改变,依次出示了下面的三张纸条,分别组织学生观察、估计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然后交流估计结果及策略。
    在交流过程中,张老师把纸条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份数将会怎样?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但直观感受了几分之一与“1”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估计,引导学生把涂色部分的大小与平均分的份数多少联系起来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也渗透了极限思想,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分数的意义,直观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也为下一个环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起到了思维导向的作用。
    二、删减教材,让学习素材“活”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对教材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易于干扰学生思维的学习素材进行大胆删减,实现教材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在这种删减学习素材的过程中,教材可以更加趋于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例如:《认识分数》一课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二次认识分数,掌握将多个物体看做整体“1”并平均分后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上出示的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猴子的情境图。对于这样一个例题,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将“4个苹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l份”,在这里,由于苹果的个数与分得的份数正好相等,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从而忽略了对“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这一教学实质的深刻把握。如何防止学生在认识分数时形成“分数即个数”这一思维定势,特级教师许卫兵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教学分好“1个苹果”后,就直接进入到分“8个苹果”的情景,紧紧抓住“4份”“l份”来展开,这样就避免了在数目上的巧合,从而突出了认识分数的本质。这样处理教材,删减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一学习素材,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在认识分数时,形成“用分数表示就是数物品个数”的局限思维。实践证明,在随后的练习中,由于学生对分数本质有了深刻、准确的理解,正确率很高,几乎没有出现用“物体的个数”作分母的现象。
    三、重组教材,让学习素材“亮”起来
    教材的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总体来说,现有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和思维性,但有时并不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的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前,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了。而最大的难点在于读到几十九之后读整十数时,存在着一些困难。根据这一情况,他把《认识几十几》《整理100以内的数》和《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三节课的教学内容组合成一节课。
    这样重组教材,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这样可以把多出的2课时的教学时间用在突破教学难点上;二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几十几后,“顺水推舟”地进入比较数的大小的学习环节。这种“跨越式”的整体性教学思路,既省时又高效。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随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精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的,学生的素养才会得到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