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从生涩的“文言文”到精神盛宴

2014-04-04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  巧设教学情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生涩的“文言文”到精神盛宴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倍数与因数”这部分知识被誉为小学数学中的“文言文”,内容的生涩与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反差使得“倍数与因数”总复习课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教学困惑。然而,吴老师用一双隐形的手,和孩子们一起,演绎出了化抽象为具体、寓枯燥于趣味,使得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同步、自主与主导并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时升华,放远长远的生命课堂。这一成功教学无声地孕育了“在育人的过成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相信孩子自主选择
    师:今天在这里上一节数的“倍数与因数”总复习,先提个小要求:黑板上这些零散的概念见着眼生、好像不太清楚的把它挑出来。
    (黑板上贴着: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因数、倍数、最大公约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互质数共13个概念)
    【画外音】事实上有的课本没有编写分解质因数、质因数、互质数的概念。吴老师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环节向我们诠释如何真实地走进孩子的已有认知。
    师: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复习,我提出两种学习方法:一是吴老师站在前面画一、勾一勾,一会儿一个完整的网络图就将呈现在你们面前;二是吴老师且慢,让我们自己试试,或许我们能找出一组、两组或者更多的关系,你们选择哪种?
    (四十多个孩子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种学习方法。)
    【画外音】孩子能成功么?难懂的知识再加上已时隔一年,让孩子自己梳理知识、编制网络岂非天方夜谭?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坐等老师的给予,长此以往会丧失自我“觅食”的能力。而发展中的孩子是有潜力的,给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会取得不同凡响的收获!
    请听孩子们课后真实的声音——
    “这节课,有一点使我们印象最深。这些知识点完全是由我们同学自己总结出来的。吴老师就像一双隐性的手,托着我们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我看了看黑板上凌乱的东西,不一会就让我们画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虽然我们累得满头大汗,但是我们从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数学是快乐的!当你用汗水做出一道原先不会的习题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明朗的天空。”
    引导孩子自己整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吴老师请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小组。)
    师:你们可能还没有整理完,整理可能还不全面,但都没关系,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一个人主讲,两个人帮忙,交流的时候眼睛看黑板,还要看同学。
    (第一小组并不自信的走上了讲台。)
    生:我们挑的是奇数和偶数。
    师:请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说出理由。
    生:我们知道2的倍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师:他们说了个“谁”?正好我也准备了2,看来2很重要,通过是否是2的倍数来判断,你们的意思是把2放在哪里更为好呢?
    生:放在了中间。
    生:可以连线,让奇数和偶数进行连接。
    师:你看他们小组能用线段连接概念,一边画一边说,这个小组开局不错,小组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我建议第一次掌声送给最勇敢、会合作的第一组!后面的小组就这样来,一边完成画线一边说明理由。
    【画外音】尽管孩子们充满信心地选择了自己整理的方法,但依靠学生自己现有的能力全面完成整理任务并非易事。吴老师找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求全”——降低孩子学习的门槛,适时加以鼓励和疏导,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由局部完成整体的建构,对学生要求恰如其分却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成效。
    可爱的孩子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课上,我不知道谁和谁有关系,可当第一组带起了头,我的眼前就有了一个通往知识的大道。”
    (第二组同学被请上了台。)
    生:我们把因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三个合在一起。
    师:这个我真没想到,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因为先学因数,后学分解质因数。
    (吴老师笑了)
    师:你的意思是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连接?不好说就举个例子,可以一边写一边说。
    (吴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孩子。)
    生(缓慢的):比如可以将12分解质因数,12=2×2×3,2、3都是12的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和质因数有关。
    师:说的很好,我们还要把一个重要的概念提出来——
    生:合数!
    生:合数可以分解质因数。
    【画外音】上来的孩子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清晰,吴老师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最关键的点拨。
    精灵般的孩子课后有感而发——
    “这节课我还知道了,要想说出它们的要点,一定要举例,这样才能更清楚……”
    “记得,刚上课,吴老师让我们找相关联的知识点。当时,我们组找错了,可偏偏上了台,我自己讲解时,我就感觉不太对,但又说不大清楚错在了哪里。这时,我有些慌乱,在我最无助时,吴老师给了我一个眼神,不知道怎么了,我一下子觉得信心十足,在我和组员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且马上改正了。改正后,我注意到,吴老师的眼中有一丝喜悦,我知道,吴老师是为我而高兴……我被吴老师带入了数学的快乐之中,那堂课令我难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真正的快乐。”
    生: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质因数。
    师:(放慢速度)他们组认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质因数。认定的点点头,不认定的摇摇头。
    生:我不同意,2就不可以。
    生:(抢答)2不是合数。
    生:呵呵呵呵呵,我想错了。
    师:谁都有一时疏忽的时候,可贵的是你马上意识到了,没点怀疑的态度怎么进步!这回真的认可啦?
    【画外音】发展中的儿童思维品质尚未成熟,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敢于让学生出错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巧妙地利用孩子的错误,因势利导,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
    出错的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写出了这样的话——
    “在我们有错时,吴老师给我们一些提醒,让我们自己找出错误并改正过来。我感受到了吴老师为何能成为很好教师的原因所在”。
    “在吴老师的课上,可以很放松,我们可以没有顾虑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旁边的同学说错了,吴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说他勇敢,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鼓励孩子充满信心
    (黑板上只剩下互质数这个概念没同其他概念产生联系,看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难度最大。这时靠近角落里的一组学生被请上了台。两名同学一上台,大家都被逗乐了。原来这对组合确实很可爱,一个是小小的瘦瘦的,另一个是胖胖的高高的。这两个孩子在班里成绩不是很好,也不爱发言。今天,这两个孩子学习的情况如何呢?)
    生(小个):互质数和1连起来,因为只有因数1。
    师:和1连上了,为啥?举例说明,为什么互质?“老大”你用数说。
    生(大个):假如是3和4,他们互质。
    师:为什么互质找1没错,好像还缺些什么?谁还没发过言?
    生:因为只有公因数1。
    生(大个):因为只有公因数1。
    生(小个):4有2和2两个。
    (看来,孩子把把质数、互质数两个概念搞混了)
    生:公因数是公有的因数,3里没有2。
    师: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互质,找1没问题,还找谁?
    生(大个):把互质数和公因数贴在一起。
    【画外音】这就是吴老师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尊重每个孩子,信任每个孩子,把爱的阳光洒在每个孩子的身上。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爱,而是朋友式的平等的爱!对孩子的评价真实而掷地有声,既不夸大准确答案的作用,也不贬低错误答案的价值,而是找到孩子的现状,适时地推他一把,可能是方法的疏导,可能是自信的建立,可能是对错误的纠正。从而让孩子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自信!
    课后,可爱的大个男孩记下了自己的感受——
    “上个星期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是吴老师为我们讲的,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也回答了问题。开始,我不敢举手,怕说错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