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每个主题的内容都由两级目标构成。在每个一级目标之后注有序号,表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二级目标即“内容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活动”是针对教师的指导建议。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本主题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
本主题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
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4,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1 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发现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半球和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2 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和“经度”“纬度”等术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1-3 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使用它们。
1-4 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辨析表示历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1-5 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使学生理解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并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1-6 拟定与社区生活有关的一个主题,帮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指导他们尝试用访谈、收集和评价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有效信息。
1-7 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1-7 要求学生讲述最新发生的国家大事或当地引人关注的事情,并说明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如通过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观察电视台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卫星云图。
目标2 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1,6)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2-1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熟悉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如行政区、自然区、经济区等)。
可指导学生在自己家乡的地图或草图上,大致区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耕作区、工厂区等。
2-2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2-2 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
也可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区或村镇发生的变化。如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老人、探访历史遗迹,了解本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讨论并列举本地近年来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感受区域是在不断变化的。
2-3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2-3 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如本地人外出工作、求学或外地人到本地经商;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产品商标,并在地图上标出其产地,感受不同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4 可运用中国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统计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的地势和气候特点、主要的河湖水系、自然和人文资源、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
可通过拼图游戏等活动,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5应选择我国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比较,如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四大地理单元;也可以从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比较,展示人们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展览,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展示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6结合世界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统计图表等相关资料,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自然景观的差异、居民与国家的基本概况。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7应选择世界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比较。自然环境方面,如热带雨林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如发达国家(美国)、发展中国家(印度);文化方面,如不同的宗教文化区域。
除了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世界真奇妙”为题,开展“每人提供一幅照片、一件礼物、一个故事”的活动,尽可能用多种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目标3 识记、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1,3,9)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