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源自政
治科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思品试题,联系政治重点、热点紧密,灵活性增强,答题形式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与过去靠死记硬背相比,难度明显增大,很多考生感到很难适从。因此,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思品答题,要求答案是多元不唯一,但对于答案的语言的凝练,观点的正确表达程度,内在的逻辑和条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对于使用准确的思品术语的要求的扣分是相当严的)。一般来讲,正确而又成功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语言要凝练,说话紧扣知识点,切忌空洞无物。
2、逻辑要严密,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切忌杂乱无章,语无伦次。
3、层次要分明,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切忌模糊不清,言语混乱,意思不明。
4、答题要完整,归纳要简洁自成一体,切忌点而不透,讲而不全。
5、思维创新要言之有理,切忌胡乱编造,言而无据。
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如下:
(一)选择题
选择题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它分为题干和题支两部分,题干在情景设计上多种多样,题支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一般来讲,在中考中,选择题有两种,即单向选择题和多向选择题。因为两者有共性,故放在一起分析,解答。选择题应注意下列步骤:
1、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1)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的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
(2)确定题干本身的表述属于哪一种类型。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完全正确型(这种最常见)、完全错误型(这种很少见)、正误混杂型和表述中性型(如下列选项属于正确或错误的有)。只有确定了题干的类型,才能与题支联系起来比较。
(3)准确判断题干内容,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指向性。有的题干直接明了,有的则含暗示性条件,有的内涵复杂,包括着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2、审查题支,注意题支的迷惑性,明确题支本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审查题支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的联系。题支必须是符合题干规定性的题支。如果题干本身表述正确且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排除法:
(1)排谬法:排除题支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支;
(2)排异法:题支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必须予以排除;
(3)排重法:题支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支必须予以排除。
(4)排倒法:如果题干与题支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无因果者排除,因果关系颠倒者也要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排倒法;
(5)题支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予以排除;
(6)排乱法:排除题支的共性与个性同题干共性与个性逻辑混乱的题支;
(7)如果题干的表述正误混杂,则一定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题支本身表述的否正确,只要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就可入选。作为选择题,同学们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吃透题干,紧扣中心词,细心思考,慎重取舍,切忌钻死胡同。
(二)简答题
简答题是近年来的中考题常见的题型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能力的考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题目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中,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形式上看,大多采用了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重点和热点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要求从三个角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公办”。
题目有时要求回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的则要求全回答,这就要求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一是要在认真阅读情景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有的可能只有一层,有的可能是多层,然后归纳出各层意思所提示的中心意旨。二是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角度。
2、找依据。在审题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3、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具体要求是: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简答题出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有:
(1)直间式简答题。这种题型一般是对某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一般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可依据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2)辨析式简答题。题目所给观点正误混杂,带有辨析色彩。答题时要了解题目包含几层意思,以课本为依据,对其观点加以分别回答。
(3)演绎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且包含多层意思,须用分折的方法看分为哪几层意思,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纲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4)认识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设问上一般是“如何认识……”,不但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简答题形式。回答时要运用课本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回答。
(三)辨析题
辨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它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常见的辨析题类型有以下几种:
1、材料辨析题。它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辨析题,要求作答时既要辨别,又要分析,还要评判。解答此类题时应先分析道理,再评判是非,其中析是“关健”,是主体,如何把握分析要领:
(1)要顺着试题所指示的问题,找出分析的目标,试题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即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
(2)寻找课本中对试题所提问的论述。
(3)透过分析,对相应观点作出评判。(如:电视台记者去一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采访,下面是记者与该企业经理的一段对话。记者:请简要谈谈你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经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经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请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有关知识,对该企业经理的上述纲点作简要评析。题中所提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顺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课本中相关的论述: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如果只讲发展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但这会严重影响今后经济的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久地发展。顺着第二个问题找到教材中的论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又必须保护环境。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也要反对不准发展的“零增长”的观点。
2、错误推理型辨析题。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往往列举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由此推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使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判断时往往容易出错,说明理由时不得要领。这类题型,可分三步作答: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运用所学知识,辨别题目观点的正误。
(3)结合课本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论述。
3、复合型辨析题。这种题型一般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包含两层以上的含义,前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而应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析,最后归纳出答案,即肯定题目中的合理因素,然后否定题目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补充题目中的模糊之处。(如: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
(1)肯定。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是否应当予以惩处?如果公共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败坏社会风气。因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
(2)否定。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是否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违法行为有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之分,对那些尚不够刑罚处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不能依据刑法予以惩处,而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予以
精品 源自政 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