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理念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

2014-05-11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     理念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
    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教育思想走进课堂的,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教育者的理念。实践证明,任何变革都首先是观念的变革,教学的改革源自教学观念的改革。让我们一起观察身边的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优秀,往往源自于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实,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否可以这样看: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而落后的教学方式恰恰也正是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显现。因此,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是我们教学改革的起点。
    [讨论与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相当部分的教师总是把教学形式的落后,归结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和学生素质,看不到自身教育行为背后的理念问题。对此,你有何看法?
    一、以人为本、人学定教——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理念体现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中心根本变化的结果。回顾20世纪10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的中心正从“学科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转变。这一转变的显着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科为本、知识本位的观念长期统治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目中无人”,它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肖川老师曾以“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为题,让其弟子反思对基础教育的体认。一个学生讲道: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猛然觉得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于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与爱好。而那些收不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多数呢?他们以失败者的身份,走出了校门。难道我们的学校是制造失败者的场所?
    同样,在以知识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原有的政治教育,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重知轻德、心理素质低、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的“偏人”。目前青年学生中惧怕苦难、逃避现实而导致种种悲剧的例子似乎越来越多。南京一大:学生因惧怕就业压力,为“找捷径少奋斗几年”,公开征寻“不问婚否与长相”的“款姐”为妻。此举之实,与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一样,是人格缺损、意志薄弱的表现。
    为了彻底扭转“学科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它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将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课程提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发展,并将其定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那么,全面、和谐的课程发展观对政治课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常常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三个一切,应该成为我们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要知道:人的自尊一半来自自己,一半来自别人。一个人如果从来就不欣赏自己,他就不会拥有自尊;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有被别人欣赏过,他也不会获得自尊。所以在教育学生自信、自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尊重、关注学生。
    [案例1]
    有位教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有的学生说自己动手修理,有的说凭发票退货,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索赔,还有的说到媒体曝光……这些显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营计策、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等。教师给这些学生分别授予了“修理师”、“总经理”、“律师”、“记者”等称号。班里有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憋了半天、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老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领导的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热烈鼓掌……
    一个小小的临场发挥,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人与人的心态差异是微小的,而这一差异造成人与人巨大的差异”。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自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念。
    (二)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新课程走出了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情感对认识的积极影响,发掘课程内容的情感内涵,关注情感的内化调节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和对话、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和幸福;教育的方式既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陶冶,又能通过体验、实践培养起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感悟,我们的学生就会形成“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意”的情性修养。
    [案例2]    生命如此美丽
    一次课前,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老师正准备进入教室,却被几位学生叫住了。学生手上捧着一只受伤的花蝴蝶。“老师,你说怎么办?”“老师,救救它吧!”学生的话让老师灵光一闪:何不让学生经过讨论再决定呢?回到班里,老师宣布:“今天,我们不上新课,所有同学都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小心地把花蝴蝶放在书上高举。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必管了,有的说把它制成标本。这时一位女同学说:“你们大狠心了,它又没有死,怎么能不管或制标本呢?我们不是说要珍惜生命吗?”有的同学又提议说送到生物学家那里。顿时,教室像炸开了的锅,全体同学一门心思想办法救蝴蝶。最后,大家决定把它送到学校的花园里,放在花丛上……
    我们有的教师总担心教学改革给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的时间问题,但我们想,教学任务决不应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当你改变了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你就会感到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
    [案例3]
    有位教师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吸收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喧哗。“哦?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  “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学生们都在等教师发表意见。
    教师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同学们已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这节课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学生提出了一个似乎偏离了主题的问题。但这恰恰是学生自己思考产生的疑问,虽然它涉及了我们现实中的“相对落后”。面对问题,教师没有回避,也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争论,而争论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我国贫穷和落后不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同时,教师在总结中的讲话,既留空间,又有引导。相信每位政治课的教师都或多或少遇到此类事情,只要我们既坚持正面教育,又敢于直面问题,科学引导,正面分析,就一定能让学生在疑惑中进步。
    (三)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学习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所以,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重要的不是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