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来
源
[摘要]:随着当今的教学改革,从我们偏僻乡村中学的实际,结合初中生的特点,针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双边关系,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新授、讨论、训练的四步曲教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四步曲、焦点问题、创新思维、开放性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他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出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就此,针对我我们偏僻乡村中学的实际,初中生特点,我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曲”教法。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词义自见”
设计焦点问题来引导。初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从页妈上看,最少的四页,最多的九页。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一目三行或许一目十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校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最好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如我在教学修订本初二思想政治,第十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义务》第一框,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时,我在基础相同的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一个班让学生自由阅读八分钟,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之后围绕教师的问题回答。另一个班围绕教师设计的焦点问题来阅读,时间仍八分钟,问题上:“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真的那么重要吗?它应包括那些方面?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结果:前者时间到,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很少,并且问题能抓住重点的不多,其一的学生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还没理清头绪。而后者时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切中要害找到答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掌握了近一半。从中不难看出,对于我们没有多媒体教学的穷山村中学,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内容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焦点问题来引读还是较为适宜。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欣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一向几个环节:
1、时间把握上。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化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方法。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罗嗦讲解,学习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
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的没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棵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着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等。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教学。归根到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与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绝不能唱独角戏,新授中随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度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讨论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1、讨论的失败。
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广大教师其实早就在用,但它的实际境界却不尽人意。讨论或者被冷落,或者发生了异变,这是常有的事。就前者的情形来看,课堂上只有教师告知,讲授,学生静静聆听,教学完全论为说听式的“情况通报会”,而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争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就后者而言,讨论异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流变为“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做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罢了。”这种种情形都不是成功的讨论教学,要使讨论真正达到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
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在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去,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会子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另外,课堂讨论以本节内容为主如文中议一议或文中的案例等。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政治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三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我在“阅读”、新授两个环节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讨论:“当你发现购买的商品缺斤短两或者商品质量有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同学的讨论热情很高,以小组为单位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说,叫销售者把不够的补上,有的说,通过工商等有关部门,获得质量保障;有的说,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是有多少个同学就有多少种看法,讨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进行,亡了烦恼,没了瞌睡,少了昏昏然;有的是激情,呈现出的是一片热烈的气氛。试想,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怎么会枯燥无味呢?学生们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
其次、做例有始有终。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2004年的中国奥运女排能胜利夺冠,难道不是他们多年准备的结果
本 文来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