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分析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理论

2014-05-20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应用
分析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理论 精品源自化学科
    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制度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架构起来的。制度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达成了共识。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认识到:制度是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的有力杠杆。任何一个阶级、阶层、集团或组织的利益都要通过制度来维护与保障。制度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界和金融界人士的兴趣和重视。那么,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的作用及其影响又是如何呢?
    一、制度供给:道德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制度供给即制度的生产与创设,是指为规范人类行为而提供的行动范型和准则体系。“制度供给,就是通过给变革中的社会提供一种基本合理、公正、健全的制度体制,使社会确定一种基本的交往关系范型及其基本的行为规范体系,在这种交往关系范型中,合乎新社会同一体的善的行为不仅是美好的、应当被称赞的,而且同时也是有现实功用、能够给人们带来现实利益的。”[1](P107)人类社会创建和使用制度的初衷也正基于此。
    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无法也不可能离开制度供给。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营造秩序,为道德自由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体制。作为对个体行为的一种外在规范和约束,从表面上看,制度有悖于伦理与道德精神,剥夺了个体争取道德自由的权利,似乎无法取得人们的认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道德教育中,人们之所以认同、崇尚并敬畏制度,源于人类创设与革新制度的理性抉择:制度正义是制度存在的逻辑前提和道德基础,是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的基本担保。任何制度的出台与颁布,必须承受正义的检视,接受道德实践的验证。倘若制度丧失了道德的或正义的价值之维,那么人们就会用另一种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取代它。由此,在道德教育中也就产生了制度的变迁、更改和废止。从发展的全局出发,人们调整制度的过程,就是使其更加合乎道德、合乎正义标准的历程,也是弘扬道德风尚、推动道德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制度具有指引与规范道德教育活动之效,是促进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辅应。人们对制度的遵循,实质上就是对制度所包摄的伦理道德精神的确认与践行,是涵养个体品行,提升个体道德境界的有效手段和形式。聚焦于当前社会现实,公民之所以尊崇制度,是基于制度契合了他们对道德的向往,满足和保障了他们追求道德自由的权益,是公民之间相互协作、公平竞争、互惠共赢的活动产物。“在形式上,多元民主社会中的制度整合是法律整合,是公民对于法律的服从,似乎并不要求公民对制度的认同,但在事实上却以公民对制度的认同为基础,并事实上会获得公民情感上的认同。这种情感上的认同缘于公民对基本制度与公民间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的直接一致性感受,这种基本制度既是公民交往合作、合理互利的产物,又是公民的现实生活世界。”[1](P301)
    与制度的外在规范有所不同,道德的本性在于启发个体内心的道德觉悟以实现道德自由。道德教育旨在唤醒个体内在的道德良知,在强大的善良意志的指引下达成道德自律。但道德自主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仅有善良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康德只言善良意志的偏颇,指出了康德所谈的善良意志即使毫无实际效果但康德也心安理得的错误倾向。善良并不能拯救一切,我们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历史背景和制度秩序而空谈道德与道德教育。尤其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力量正处于分化、嬗变和整合之中,缺乏制度的规范和保障,善良意志和道德行为难以有效运营,客观上为道德失序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道德进步的羁绊。因此,加强制度供给便成为道德教育持续推进的重要维度。
    二、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表现
    道德教育呼唤制度供给,但在制度安排过程中,制度供给过剩也是不容忽视的常见现象。制度供给过剩,主要是指道德教育中低效的甚或是无效率的制度供给过量,即相对于需求而言,道德教育领域中的某些制度完全没有存在及运作的必要。制度供给过剩,不仅无以促进个体道德发展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负担。特别是用过剩的制度来维护守旧的社会格局、谋取不当利益以及为非道德行径辩护时,则易引发新的道德矛盾和伦理冲突,引发种种社会道德危机。然而人们在分析制度供需矛盾时,探讨较多的是制度供给的不足,而对制度供给过剩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深有必要对之进行分析说明,以便在今后构想和规划制度安排时有所警惕和侧重。
    (一)制度供给的泛化
    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并非越多越好。倘若制度供给过剩,只看制度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太多的制度条款、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则将个体置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依附性地位,成为制约个体道德发展的枷锁。然而,现实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和组织出于高效运作的需求,泛化了道德教育管理中制度的功用,形成了制度制订越多,就愈易提升道德教育效率的褊狭认知。于是乎,制度供给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名目繁多、标准不一的多余制度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形成了正式制度过剩的不良情形,严重影响道德教育的正常运行。据有关媒体报道,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制度供给过剩尤为突出。如一些单位为了弘扬员工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加大和加快了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了众多制度和措施,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全天候的管理,试图营造一种爱岗敬业的环境氛围。诚然,一些诸如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的考核制度、惩罚制度以及责任制度是必要的。对这些制度的执行,可提高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也能促使他们尽职尽力地工作。但问题是,任何制度的供给都是有限度的。超出了一定限度,则适得其反。制度的重复供给,对员工太多、太细以及无休止的制度约束和限制,动则违规,极易引发员工对制度的信任危机,产生不遵守规章的念头,并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制度的管制,实际上恰恰是钳制了单位员工的敬业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行为。在这种情境下,制度就从引导人性发展的手段变为压抑人性解放的枷锁。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富有创见地指出:“许多伟大的自由倡导者都始终不渝地强调着这样一个真理,即如果没有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自由绝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而且只有当个人通常都能被期望自愿遵奉某些原则时,强制才可能被减至最少限度。”[2](P72)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管理中,制度泛化的现象尤甚。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各种办法尽量把少年‘控制住’……不让他离开自己,怕他一旦单身独处时,就会在坏榜样和各种诱惑面前站不住脚”[3](P99)。不少中小学制定了这样的校园常规:实行全日制封闭管理,学生不穿校服不准进校,出入校门必须登记,在校期间禁止学生随便出入校门,因有重要事情确实需要外出时,必须持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批条方可放行,不准将衣物拿到校外洗、不准看与学习无关的材料等诸多条款。更有甚者,还有些学校规定每天必须举行升旗仪式,上课前和放学后都必须唱校园歌曲,少先队队歌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如有违者通报批评或记过处分。这种为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的控制式、口号式的道德教育,以管理代替了教育,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反而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倦心理,于加强道德教育并无益处。诚如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3](P275)
    人类在道德教育中创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推进道德自由,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然而,制度的泛化,不当制度的强制推行,过于频繁的规范和限制,却并没有使他们生活在秩序和幸福之中,反而限制了人类向道德自由挺进的步伐,其所带来的种种劣迹,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制度供给的异化
    与泛化的制度供给有所不同,异化的制度供给不是制度数量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数量的过剩,即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制度制定得太多了,而对于另一小部分人来说,却并不存在制度供给无效而过剩的迹象。此种“制度供给过剩是相对于公众而言的,对于制度的受益者(或既得利益者)来讲就不存在过剩的问题。既得利益者拼命地维护这些低效的或过时的制度是制度供给过剩这类现象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既得利益者通过种种手段来维护这些过剩的制度。其手段主要有,一是用其掌握的信息(而一般公众是难以得到这些信息的)并利用舆论为这些制度辩护。二是把本部门或本阶层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似乎取消了这些制度就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三是用游说甚至贿赂的办法来保留这些过剩的制度”[4](P10)。
    以制度化管理的名义维护低效的制度,或者增加过剩制度的供给,进行权力寻租,追求不当利益,是既得利益者的惯用伎俩。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社会权力的本位在官不在民,而这种权力本身又是高度集中的,由此建立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直至今天,这种以高度集权为标志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仍然以一种“潜规则”的形式发挥作用,这是导致制度供给异化的极为重要的原因。部分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利用其所拥有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权力,违反法定程序,无视规则,亵渎规则,滥用职权,恶意执法,将公权化为私权,变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据有关资料披露,一些机关单位的官员和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所辖范围内恣意增设门槛,制定“霸王条款”,增加办事环节,将办事程序复杂化。很明显,审批环节越多,盖章就越多,办事效率也就越低。但问题的严重性远远不止于此。在一些部门机关的刻意刁难下,一些见机行事的办事者学会了拉关系、走后门,甚至在情愿或不情愿的意识下也学会了使用欺骗、行贿与受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制度供给的异化,吞噬了部分官员的道德良知,自尊的丧失和自私的泛滥是他们背离道德、丧失德性的催化剂,并一步步走向腐化和堕落。在李承贵教授看来,制度缺陷导致的人的德性丧失,可分为“良性丧失”和“恶性丧失”两种。他指出:“所谓良性丧失是指德性没有完全丧失,只是因为利欲的、制度的或关系的原因而暂时表现不出来。具体包括:德性价值因为‘恶念’而彰显不出来;德性价值因为制度的影响而由积极变为消极;德性价值因为社会关系、人人关系的变更而部分丧失,等等。所谓恶性丧失是指德性完全变质,包括在现实生活中行恶、德性寄生的基础完全丧失等。”[5](P22)显然,这些官员的失德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恶性丧失”。
  

精品源自化学科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