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分析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关系

2014-05-24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应用
分析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关系
    生态中心论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观和生态危机上的共同点在于将生态危机本质看成是价值观问题所致,即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价值观的缺失,只要调试价值观,生态问题就解决,其实质是缺乏对生态危机本质的认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都强调生态运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关键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运动和生态文明建设观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它倡导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通过生态价值观变革来实现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观从目标到治理都存在缺陷。从目标来看,资本主义框架内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实质上是资本的利益,由于这种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工业文明的机械自然观基础上,其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必然是抽象的、无法实现的。从治理上来看,由于工业文明的机械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其发展方式是依靠大量投入不可再生资源和人力资源,其生活方式是倡导高消费,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它主张“先污染、后治理”的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环保措施。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制度的维度来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认为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调节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恩格斯的话就是,“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②。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③。一旦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也被尊重。因此,资本主义在其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其次、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决定性。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也取决于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性质,并不是回到穷乡僻壤的生存状态就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将工业文明下的环境保护等同于生态文明也是错误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工业文明的成就,又对工业文明做根本的扬弃,他主张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同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进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制度变革是根本性的,即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之以生态社会主义。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与制度维度的双重变革。第一,价值观维度上的变革。人的出现,给了世界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人为的、能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让世界越来越文明、越来越为人,也可能使世界更野蛮、更悖人。其关键在于生态价值观的变革,理性对待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把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有机结合起来,以物为据、以人为本,为人的实践给出可能、可为和应然、应为的广阔的自由创造空间,使人尽可为自我、他人、群体、人类的合理存在谋划对策,实现个人价值。他所追求的不是个人人上人的发展,而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某些人对财富、权力的垄断,而是人类的共同富裕、共同幸福;不是悖人的世界,而是为人的世界。④这种生态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内涵更加充实完善。第二,制度维度上的变革。当代中国“不仅苦于现代性之发展,而且更苦于现代性之不发展”⑤。中国现代性最明显的两个征候是,社会时空的重叠(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上的隔离,还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空间分配不公。而收入分配是极易引发阶层疏离情绪的一个话题,特别是那些不计手段,不惜代价,最后沦为捞取政绩的大冒进游戏。这些制度性的安排造成的不平等以及制度外的破坏性行为造成的不平等是引起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中国几乎所有认为社会不公正的人,都首先假定自己是不公正的受害者。不公正比贫穷更容易激发时空的反应。用托克维尔的话就是,“这种持续稳定增长的繁荣,远没有使人民乐其所守,却到处滋生着一种不安定的情绪”⑥。因此,要从制度设计和权力优化入手,将权力关在笼子里,打破公共权力垄断,倾听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声音。用智慧加勇气制定出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在过去10年,尽管各阶层收入都在增加,但精英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利益。因此,制度改革应采用一种分权的、不断演进的改革方式取代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改革方式。通过制度设计,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在已有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各阶层与群体在利益表达与博弈上的力量平衡。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只有社会各个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发展,构成一个自发产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兴趣的道德联合体,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会达到整合。⑦生态文明无论是价值的变革抑或是制度上的变革,最终都体现在人的道德水平上,因为“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他的拥有与践行使得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与实践的利益”⑧。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德行程度是各种制度体系得以正确应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生态文明的落实,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楔入,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逻辑必然性。因此,不能忽视了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的逻辑必然
    1.从理论逻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相融铸的逻辑自洽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生态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就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循环,还原为人类自身的和解。思想政治教育其终极旨趣就在协调人际关系,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且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实践中保持着张力,他参与人类思考世界的本源与人生的意义全过程。因此,将生态文明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生态价值诱发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手电筒思维的方式,手电筒思维驱使人们都从身外寻找道德失范的理由,而忽视自身德行的审视与叩问,即便有千般理由将道德的滑坡归罪于生态恶化、世风日下、技术飙升盛行以及体制不完善,甚至把自身的堕落仅仅归罪于社会的堕落。但社会道德失血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在每一粒沙子都被在乎”的生态文明时代,每个人都是社会道德承重墙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吸纳生态价值观,将每个人都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抚平日常生活肌体上的精神凹凸,用精神缝补散落满地的欲望碎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转向,生态正义价值观的植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得以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向替代了以利益发展取向的“单向度”经济发展。单向度的经济发展,直接后果在于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盛行。无论是毕节市打出“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还是湖南邵阳市的雷人标语:“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历史的千古罪人!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人民的不肖子孙!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今天的混世魔王!”等等。这是以金钱论成本,重估一切价值的翻版。在这样的逻辑链条上尽管经济迅猛增长,但人们生活并不幸福。单向度的发展将市场替代一切,什么标准都是钱。其实,市场不是生活的一切,支配资源配置只能用在市场,不能用在其他领域。“虐童”事件中当事人说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云南建设厅原副厅长只因在副厅长任上15年未登上上升电梯,内心失衡,用贪腐来麻痹自己。这些可以作为当下经济占据了生命上风的生动注脚。“单向度”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被物质所裹挟。卢梭说,当人占有物时,它将被占有,即占有物对我们的裹挟。“在被裹挟的物欲追求中满足的方式多种多样,生活显得无穷无尽,现实中对物性财富的追逐和学术至上对时髦思潮的追随,都是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最终导致了我们通过无限的求新过程来满足自己心灵的荒芜。这也恰恰是今天时尚生活的反讽性写照。我们总以为在物欲占有中获得了直接的对象,可是我们却掏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总认为在金钱、高档轿车和别墅中获得了人生目标的实现,可那恰恰是对本真生命意义的根本性疏远。”⑨生态价值既重视人的物质利益又重视人的精神健康发展;既要求我们考虑现实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既关注精英的成长又体贴草根的苦难;它甚至把麦克风送到了每个人跟前。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生态价值观乃至现代化把麦克风放到每个人的跟前,我们的现代化素质就具备了,现代技术很多是舶来品,而民族的文明素养却是舶不来的,要靠自己生成,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将生态文明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论域旨在着眼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解答,进入到中国人生活中最为深刻的层面,将日常生活的灵魂和精神之美释放出来,使日常生活的可爱、可亲、可感的温暖成为有尊严、幸福生活的支撑。
    2.从时代特征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融铸的逻辑必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真空中的理论推导,其落脚点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生态文明必须落实为有效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质就是建立在转型社会上的实践性。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就被悬置。因此,实践倒逼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背景“生态文明”建设融铸。一是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经济与环保之间存在的跷跷板关系。即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恶化,这种跷跷板关系直接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向上层精英宣讲,使其树立底线思维的观念。当下,中国精英不回避社会生态病患的征候,号准了脉后开药方,进而下刮骨疗毒的信心和决心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中央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的结果的“底线思维”足以证明中央高层领导将发展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个人积极性的激发上,以人力资本积累替代自然资本掠夺,改变当下经济与环保跷跷板关系的决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草根阶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全社会讲清楚、讲明白中央的策略,从而获得草根百姓的认同。二是正确处理社会生活实践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这种张力倒逼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吸纳生态文明因素。尽管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渴求越来越强烈,但我们的种种呐喊在实践中并不如希望的那样成功。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但是非理性这只看不见的手非常强大。理性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它是一种专业精神、知识体系,是对应规则、制度、法律、一分一毫也差不得。现代化不是基于中国传统经验,更不给予中国传统,而中国骨子里不喜欢规范化、不适应契约,人与世界的关系依然是感性的。换言之,这种非理性一旦实际起来,只要能富,怎么都行,规则、标准、法律、制度、契约被莫名其妙地修改、歪曲、省略。⑩比如人们一搞运动,就群情激奋,执法运动式的、打黑运动式的、吸引投资拉动GDP运动式的、创造卫星城市运动式的。再比如政府对不成气候的个别诉求挤压与对已成气候的群体诉求迁就,以图息事宁人,从而造成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窘境,这是非理性因素所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生态文明公平正义的思维,尽管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一粒沙子,但是在这“每一粒沙子都被在乎、都被关注”的生态文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持平等公正的方式,讲清楚非理性与理性张力的原因。毕竟,有明白才会有青白,有公正才会有公信。在先有权力失范,先有财富失衡,然后才有近乎带成见的仇富、仇官等现象出现时,社会舆论自然站在光脚的草根阶层说话。今天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的路途上需要达成共识,激发全民的潜能,落实政府的责任,促进彼此的关怀,否则就会把道德情操变为一种表演,当道德成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