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1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2014-03-11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1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十三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十三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里,我就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作些简要介绍。

  (一)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从1993年以来的将近十年时间,是实现“两基”最为关键的时期。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到2000年实现“两基”的奋斗目标。同年底,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大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德里宣言》,对实现这一目标向全世界作了庄严承诺。多年来,我们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到2001年底,全国实现“两基”县数(市、区,含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从1994年的554个提高到2573个,人口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青壮年文盲人口比1990年减少了4100万。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北京等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400多万人,招生558万人,分别是1988年的1.9倍和2.5倍。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全国有特殊教育学校1531所,在校学生近39万人,是1988年的6倍。

  民族地区教育加速发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到1949万人,比1988年增长40%。2001年,民族自治地区699个县级单位中,有358个县已实现“两基”,占总数的51%。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40多万人,比1988年增长2倍多。

  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0.34%下降为4.8%,下降了5.54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去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全国已有87%的县将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限收归到县。中央财政为此每年专门拿出50亿元用于解决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发放问题。各地也在积极落实调整体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要求,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所好转。为了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重点是支持中、西部地区,两年内中央财政投入了30亿元,改造15000所中小学,总计1700万平方米校舍。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

  过去,我国教育结构相对单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职业教育,199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到二十世纪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发展。

  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164万人,是1988年的两倍,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44.9%。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全国共建设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为加快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利用国债在西部国家级贫困县新建了186个职业教育中心。现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根据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新设立的。

  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

  成人教育围绕着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培训的需求。2001年,全国有9270万人次参加了成人技术短期培训,现仍有6757万余人正在接受培训。

  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要求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党中央根据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对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改革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为了体现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一批新的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材已经出版,基础教育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从2001年开始,新的课程和教材已在部分地区试验推广,到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启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正在按照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努力以新科学、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实践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本素质。

  (四)高等教育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高等教育发展加快。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学人数1300万人,是1988年的3.4倍;在学研究生39.3万人,招生16.5万人,分别是1988年的3.9倍和4.6倍。今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4%,预计2005年超过15%。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共培养了近12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从1999年到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翻了一番。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8%。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后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拉动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缓解升学压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21世纪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批专门人才。同时,扩招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多方面的社会调查表明,扩招是群众近年来最为满意的事,被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从“九五”开始,国家实施“211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到2001年,已完成对79所学校及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验收,完成建设资金总量为108.94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63亿元。国家还启动了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实力显著增强,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从1998年开始,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由504种减至249种,初步改变了专业过细过窄的弊病。增加了急需专业的招生,如2000年我国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本、专科生已达到73.8万,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35所软件学院。在研究生阶段,还大力加强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1994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组织编写了数百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变了课程教材落后的面貌。从1995年开始,对180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高等学校还大力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普遍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建立了32个人文素质教育基地。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教授要上讲台、大力提倡使用新教材、引进国外原版先进教材等一系列措施,在181所高校批准建设964个重点学科,正在有力地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增强。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增长了11倍多。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到2001年年底,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占授奖总数的一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占授奖总数的三分之一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78项,占授奖总数的四分之一强。高校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历年都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占全国发表论文总量的60%以上。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2001年为例,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5540项;创办科技型企业1993个,控股与参股的上市公司有36家;销售收入452亿元,已建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2个,吸引社会投资293亿元。涌现出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集团等高新科技企业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东软集团医疗CT机及嵌入式软件等重大科技创新产品,为国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西部高等学校的建设加强。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决定支持西部每一个省区重点办好一所大学。近年来,利用国债项目支持西部20所高校加大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了一批西部地区高校本科专业和1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启动了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计划,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14所西部高校。

  总而言之,近年来高等学校发展取得突出成绩,面貌一新,师生员工精神振奋,积极向上。

  (五)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几年来,对500多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实行地方和中央共建。在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实体。先后将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多学科或综合性的高校。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优化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近几年来,我们还注意整合教育资源,并使高等教育向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延伸,高校布局更加合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从1999年开始,在李岚清副总理直接指导下,高校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到2002年,全国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建国50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接近建国50年累计建设570万平方米的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

  高校招生收费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收费也给低收入家庭学生带来了困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从1994年起,先后动用了总理预备金和紧急财政拨款十多亿元,专项用于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主要内容是“奖、贷、助、补、减、免”,做到使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初见成效。截至2002年6月,签订贷款合同学生数达到35万人,贷款金额达到30亿元,各级财政安排贴息4.59亿元。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