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误区
中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误区
[关键词]: 改革 生员 课改 高涨
一、 教师“流动热”
在中学教育改革中,“四制改革”这列特快一度开来,浩浩荡荡,披荆斩棘,一路顺风。无论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角度还是新课程改革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改革可谓硕果累累,各界人士欢欣鼓舞。但是,我们不能说教育改革就没有问题。从小学到中学,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较发达地区,从祖国的西部到东部、北方到南方,各个中学以聘任制的形式大力网罗教育精英。于是乎,中学教师便游来于全国各地中学间。教师流动热不断升温,结果造成了小学、农村许多中学师资力量的极度欠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甚难,甚至有的学校面临倒闭的尴尬无奈之局面。即使师资、经济条件好些的学校,教师队伍也难以稳定。为了达到“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效果,教师聘任由起初的每隔三年一轮发展到了如今的一年一聘。聘任的频繁,也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加剧了教师的流动。当然,经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近年来民办中学数量巨增,教学条件和待遇优厚,也吸引了不少公立学校的教师,中学教师队伍越来越不稳定了。
二、 生员大战
十几年前,各学校之间学生相互流动现象并不普遍,当时学生的转学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搬迁或因父母工作地域变更而引起的。如今,学生择校的情况比较严重,原因也比较复杂,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追求较高的教学质量所致。每到新学期初,严格讲是每学年第二个学期期中后,毕业生尚未离校,不少学校便开始了新生的招生宣传工作。中考与高考成绩下来后,生员大战便在各个学校之间展开。从起初的 “家里坐着等”到现在的“走出去请”;从当时的印发宣传单到如今的不遗余力搞各种各样的促进活动,可见生员对于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多么的迫切与重要。解决生员问题成了时下各学校竞争的头等大事。至今生员大战愈演愈烈,学校不惜重金,大有一发不可收之迹象。
三、 “八小时”的命运
中学教育改革的岁月正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期。传统的育教学理念遭到了革命性的改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教育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无不大胆创新,革旧出新,散发出现代的文化芳香。然而,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相互矛盾的。由于中学教育改革中竞争与挑战并存,机会与成功同在,教师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传统的“八小时”日工作时而今名存实亡。教师们的每日工作时间远远高于这一时段。有报道称不少学校的日工作时(包括晚自习)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延长时间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旧中国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又有什么区别?中学教育“八小时”的日工作时间将要成为历史了!
四、 三年不过关
长期以来高中实行三年制循环教学程序,学生上三年高中成绩合格即可毕业,但这也并非定理。如今,高三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尽管大学每年都在扩招,可是每年的高中毕业生滞留高中补习情况较为严重。或是因为大学所录专业不理想,或是志愿报得过高出现了死档,或是成绩不怎么理想,当年不愿意走等。这些都造成了补习生人数的巨增,给高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给应届毕业生参与竞争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五、 争名牌效应
随着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深,各学校更加重视名牌效应。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现代化网络校园,高薪招聘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和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中高考教学质量争优,大力推进学校晋升为县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省重点中学或不同级别的示范级学校。通过评优树模,提高教师的知名度,通过大兴教研之风,培养学者型教师队伍。通过宣传与自我宣传使学校拥有更多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以名牌某生存,以名牌突发展,以名牌创效益。
六、 管理“大一统”
在四制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过多地考虑了共性管理。比如,教学管理指导原则统一,办公时间统一,办公地点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教法统一,,作业统一,考试统一,活动统一,检查统一等。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与学生属于一个个活生生的单体事实,实施集体要求的同时忽略了对个体效能的有效发挥。追求教育“百花齐放”展现整体美的同时却淡化了白花争齐斗艳,含苞努放的朵朵盛开新景象。教育是个体与共体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七、 高考移民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是由国家考试管理中心统一要求,或统一命制试题,或由各自主命题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的方式,为高校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高考恢复二十多年来,高考考学生的文化知识这一宗旨始终未变。教师、学生、学校全力奋战高考,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为,在社会看来,无论学生出自什么样的家庭,无论农村或城市的考生,也无论性别差异,阶层差异等,我们的学生都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