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满悬念的实证研究——有关“体育文化”研究文章的量化分析及初步结果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994年以来中国大陆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385篇,并以此为样本,进行抽样量化,试图在文本量化的基础上,把握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整个样本抽样与量化分析的过程,充满了让人期待的悬念。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研究,这个新兴的课题无疑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但是这一研究在中国进行到何种程度,研究者所关心的主要议题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将在实证分析中或多或少的得到解答。
第一节 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的量化分析及初步结果
【抽样分析的设计与操作】
1. 研究目的
(1)说明我国目前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处于什么阶段,在肯定前人对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当前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2)根据体育的本质和特点结合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尝试提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中亟待澄清的问题,希望能够对今后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试图有所帮助。
2. 抽样范围和量化指标
(1)确定进行量化的文本
量化分析时,本文将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文本分析范围定为:1994年以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按照以下步骤检索得到的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检索步骤如下:
(进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第一步——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体育文化”为检索词,选定时间为1994-2003,按照日期排序,选定中英文扩展,设置查询范围为“文史哲辑专栏目录、经济政治与法律辑专栏目录、教育与社会科学辑专栏目录”确定,进行检索。
获得第一次检索结果,共有文章409篇
第二步——对检索所获得的文章进行排查,去除一文多发的部分(以发表时间为准,只保留最先发表的论文),剩余文章385篇,确定为分析样本,按照量化指标分别进行统计。
(2)量化的指标
抽样指标体系由标志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大板块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章集中发表的时间;主要分布的中文刊名;文章的研究议题以及有关各议题的分布。
3. 抽样分析的质量控制
由于校园网中网络带宽的数值变化较大,检索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为保证文本抽样的质量,作者分别于2003年12月15日、2004年1月28日和2004年2月2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重新进行检索,确定所选取文章存在的可靠性的样本信息的稳定性。
【各指标的量化结果及说明】
1. 文章集中发表的时间
时 间(年)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文章数目(篇) 11 9 15 14 15 41 47 50 85 98
所占比例(%) 2.9 2.3 3.9 3.6 3.9 10.6 12.2 13.0 22.1 25.5
合计 385篇(100%)
(表1)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4-2003年的十年间,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1999年之前的文章数量一直处于平稳趋势,1999年以后,增势明显;1994-1998年之间的5年时间内所发表的文章合计为64篇,不足2002年一年时间内所发表的文章(85篇)。这说明了在新世纪之初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研究有所重视,对于从事体育文化的同仁们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主要分布的中文刊名
抽样分析所选定的全部385篇样本共涉及121种期刊,分为非体育类期刊和体育类期刊。其中,非体育类的97种期刊杂志中共有相关文章159篇,占样本总数的41.3% ,;体育类期刊28种,涉及体育文化议题的文章有226篇,占样本总数的58.7%,出现10篇及10篇以上样本的期刊共6种,分布如下表:
期 刊 名 称 文章数目(篇) 所占比例(%)
体育文化导刊(原体育文史) 52 13.5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6 4.2
中国学校体育 14 3.6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 3.1
湖北体育科技 12 3.1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1 2.9
合计 117 30.1
(表2)
从以上量化结果可知:体育类期刊中样本文章的出现频率较高,并且相对集中于体育院校的学报之中;非体育类期刊中的文章数量虽然不少,但分布极为分散,大多数非体育类期刊中出现的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都在2篇及2篇以下,这些数据说明有关体育文化的话题在体育研究的范围以外很难形成热点。
3. 文章的主要研究议题以及有关各主要议题的分布。
类 型 篇 数 所占比例(%)
体育文化理论范畴 78 20.2
校园体育文化 110 28.6
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 52 13.5
学校体育文化 24 6.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32 8.3
其它 89 23.1
合计 385 100
(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体育文化研究的领域比较纷杂,但相对集中于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理论范畴及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找出主要研究领域,是为了更好地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便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前面三项指标的量化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量化分析的文本作为初步的研究成果,证明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是研究视域比较狭窄,受学校体育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影响较深,主要还是就体育说体育,很少涉及到更为广阔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未能超越传统的体育理论的藩篱。
2. 从研究的主要议题来说,由于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的观点,因而不少属于同一议题的文本文章中都存在观点与阐述的雷同现象。
3. 从1994年以来,有121种期刊杂志刊登过与体育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章,表面看来体育文化的研究势头相当强劲,但这种强劲后面却存在一定的泡沫。除表(2)中所列出的6种体育类期刊平均每年超过1篇外,其它期刊年均不足1篇,有的期刊10年只刊登1篇与体育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章,这说明研究阵营比较随意。即使是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中,除了《体育文化导刊》和《中国学校体育》外,其它期刊还没有开设体育文化研究的专栏,这也是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成果较少、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通过上一节中的文本量化数据及初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主要研究议题包括:体育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和关于中西比较体育文化的研究。下面结合量化得出的数据,具体描述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体育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体育文化理论的讨论,是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体育文化问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涉及的问题较多,下面仅介绍与体育文化的涵义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的界说
体育文化的概念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是相当混乱和模糊不清的。体育学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围绕着体育文化的涵义、内容分类所发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
在近二十年国内兴起的体育文化讨论中,人们除了考察国外和我国近来的各种体育文化的概念之外,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体育文化,几乎每一位论者在谈论体育文化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在现存的体育文化的诸义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至于这个时期国内提出的体育文化定义有数十余种。本文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略作阐释。
1. 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关系来定义体育文化
这种界定是源自《辞海》“文”部条有关文化定义——“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一个拷贝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有关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2. 借用文化结构主义来界定体育文化的概念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从文化结构层次来定义体育文化。目前,关于文化结构,理论界存在诸多提法,如:物资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资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说;物资、制度、行为心态四层说;物资、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体育文化现象复杂纷繁,我们在对体育文化诸现象进行分类时,面对如此庞杂的认识对象,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这种定义法内部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的提法并不一致,如:体育文化指的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物资、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和保存的一切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论。体育文化就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种种尝试,包括运动方式,精神意思,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等。
3. 用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界定体育文化
这类观点把体育文化限定在体育精神现象或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范畴之内,也称为狭义体育文化说。狭义体育文化论者主张把体育文化的概念的外延限定在精神领域,认为体育文化就是在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
以上对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承认人类是体育文化创造的主体,把人的体育活动方式纳入文化范围,努力从文化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揭示主客体的辨证统一及其生生不息的流变性。
(二)关于体育文化理论范畴的研究
体育文化的理论范畴,主要是指与其涵义相联的外延部分,如体育文化的特性、结构、功能、类型等问题。
1. 体育文化的特性
近来国内体育界不少学者谈论体育文化的特性,但迄今为止仍未达成共识。这里所说的体育文化的特性,一般是指体育文化的非本质特性本文将样本文章中的相关论述概括如下:
(1)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所谓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实际上就是文化研究中的时空关系问题。
这里所说的时代性,指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在相同的时代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共同具有的与该时代相适应的体育文化。由于时代性展现的体育文化内容,是变动不居的,故体育文化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文化、封建社会时期的体育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地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地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都是按民族或国家(地区)来区分的。一定形态的体育文化,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范围之内,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体育文化便很自然地被赋予了民族性。同时由于民族性展现的体育文化内容相对稳定,使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不同性格。
时代性和民族性既是体育文化特性的不同侧面,有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补益。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那部分时代性内容形成时代体育精神;代表民族生命力的那部分民族性内容形成民族体育精神。时代性中寓有永恒性,民族性中富有世界性,体育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播。
体育文化的时代性意味着体育文化依时代更迭不断变迁,促使民族体育文化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使各民族体育文化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有利于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体育文化传统,使其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强调体育文化发展应具有时代性,追踪新时代得现金体育文化潮流,只要坚持民族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善于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不会淹没反而会使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发展得更为鲜明。
(2)体育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
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体现垂直式的体育文化联系,是后人对前人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成果的吸收和推进。在人类的体育文化活动中,祖辈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成果,以符号或物化的形式作为后辈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条件而遗传下来;后辈总是通过自己的体育文化活动来掌握前辈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体育文化创造。
体育文化继承的主要途径是积淀,积淀是体育文化诸因素的分化,也是体育文化发展中选择机制和变异的表现,通过层层沉淀而不断积累,沉淀的不同层次是积累关系。前一个层次成为后一个层次的发展基础,后一个层次便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结果。沉淀与积累是一个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它表明传统与现代是脉息相通的,体育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绵延不绝的。
体育文化的融合性是体现水平式的体育文化交流。一定历史阶段的体育文化系统的形成是各种体育文化融合的结果,不同民族和地域地体育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的现实关系。
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和地域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同化”、“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抗拒”是某种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体育文化与较低的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 的自然结果。“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涵化”才是体育文化交流中健康的发展途径。
垂直式的体育文化传递是文化积淀,主要表现为量的变化;水平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是体育文化融合,能较快地引发质的变化。我们既要重视垂直式的文化积淀,即继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又要加强水平式的体育文化交流,即推动对外开放,两者不可偏废。
(3)体育文化的阶级性和共同性
体育文化推进了社会许多方面的正向发展,同时体育文化也反映出了社会中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地位。像大多数其它社会设置一样,体育文化也具有阶级性。
例如,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人群倾向于参加诸如足球、篮球等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的运动项目。在西方曾有街头足球、篮球之说。中国早期从事举重等力量运动的运动员多来自农村,也是因为农村家庭经济负担水平普遍偏低,许多运动员抱着寻求出路的初衷,选择相对枯燥并且培养经费需求较少的力量项目。在美国,人们常把高尔夫球运动看作贵族的象征,拳击常与贫困相联系。一些从贫民窟走出的青少年,为了挤进高收入阶层,他们通过拳击比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那些如马球、网球、高尔夫球、等运动项目,让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望而却步。因为他们的几年的收入还办不起一张高尔夫球会员卡。
总之,这种以阶级为基础的倾向于(或远离)某一种运动项目的体育文化现象,是代代相传承的。
所谓体育文化的共同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共同的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层的人群所获得的体育活动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功能(如健身、娱乐)则是相同的;同一体育活动方式所形成的体育规范,对于不同的阶层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其二,体育文化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