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 《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音乐
立体裁剪技法的理念设计
文章
来源
于
一、立体裁剪技法的概念和渊源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
立体裁剪是区别与服装平面制图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服装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cauge)”,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dyapiag)”,在日本则称之为“立体裁断”。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台或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台或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技术手段。
(二)立体裁剪的渊源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因此,欧洲历史上的哥特时期,也是欧洲服装史上窄衣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随后,在服装的定制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因为定制服装要求合体度高,所以以实际人体为基础进行立体裁剪是必然的,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高级时装制作。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标准尺寸的人体模型来代替人体完成摸某个服装号型的立体裁剪。
(三)立体裁剪的应用现状
服装立体裁剪的起源地在欧洲,欧洲的服装文化更多地通过立体构成的技术手法加以实现。进入20 世纪80 年代, 欧美的立体裁剪技术及经过消化、改造后的日本立体裁剪技术在国内广为传播。我国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出现收省、打褶等服装立体造型的工艺技术,但服装结构设计手段仍然是平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服装企业对立体裁剪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立体裁剪的工具材料尚未配套。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格局从价格竞争向产品竞争乃至品牌竞争递进,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特别是时装企业开始重视立体裁剪技术的应用。因此加强对立体裁剪技术的推广显得十分迫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时尚的认识、认知及追求。立体裁剪的服装以其造型多异、风格独特等特点被设计师所采用,被消费者所认可。它走在服装流行的前沿,引领了时尚的又一轮高潮。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看见立体裁剪的服装出现在隆重、高雅等场合。比如说各种时尚秀,明星的各种盛大典礼及各种时尚Party和婚礼等。
二、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联系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1.立体裁剪的特点
首先, 立体裁剪具有直观性。它直接以人体或人体模型为操作对象, 在其操作过程中, 设计师可以直接从不同角度观察服装的空间形态和造型效果; 并且设计师对于面料(或坯布) 的质地有直接的接触, 能够较好地把握面料(或坯布) 的特性(如悬垂度、厚薄程度、拉伸度等)。其次, 立体裁剪具有灵活性。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修改, 随时观察与调整服装的造型、结构及比例等。而且, 立体裁剪可以塑造出如褶皱、折叠、缠绕等平面裁剪不能达到的特殊造型。再次, 立体裁剪具有较高的造型准确性。由于立体裁剪是直接在人体模型上操作的, 在与人体模型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 能够较为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外轮廓线、转折面、结构线的造型, 以及放松量的大小, 并且可以减少平面裁剪中因计算或制图造成的一些误差, 所获得的成衣纸样具有较高的造型准确性。
2.平面裁剪的特点
首先, 在操作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设计师只需测量一些基本尺寸, 即可依据特定的公式绘制出衣片的裁剪图, 然后制作成纸样。其次, 制作一些定型产品的纸样较为便捷。每个成衣品牌在制作常规产品时通常有各自的基本纸样, 当设计、生产与常规产品变化不大的款式时, 可以运用平面裁剪直接在基本纸样上做修改, 不需再重新测量尺寸制作纸样。最后, 平面裁剪对于服装款式的立体效果、面料的厚度、悬垂效果都比较难估计, 并且不易制作一些特殊造型的纸样(如褶皱、折叠、缠绕等) , 因为那些特殊造型不是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直接绘制出的图形。
3.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优势比较
平面结构的优势
(1)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2)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
(3)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
(4)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5,5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立体裁剪的优势
(1) 立体裁剪是以人台或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
(2)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有助于设计的完善。
(3)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造型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有机结合
1.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关系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同为裁剪服装的两种不同方法,二者有区别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首先,从立体裁剪的基本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的支持,因为最根本的是立体裁剪是最终得到平面的纸样,而样板用来裁剪面料,缝纫成型。平面的布样整理是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结合点之一。另一个结合点就是立体裁剪的最后体现形式是平面的纸样或面样,要用这一纸样进行批量成衣生产,就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推档技术来将纸样系列化。单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平面裁剪同样也离不开立体裁剪,为什么要这样讲呢?那要从平面裁剪技术的形成发展和平面裁剪技术的应用这两种方面来分析。平面裁剪主要有比例裁剪法与原型裁剪法,比例裁剪法是大量裁剪经验的总结和人体体型的分析,无论是裁剪经验的总结还是人体体型的分析都是以形态的人体和着装形为基础来进行的,原型的确定就是大量立体裁剪原型结构的分析与归纳。可以说,平面裁剪的形成离不开立体裁剪。在样衣做好后,一般多要试样、补正,在人体或人台穿着时的立体形态下,观察、修正服装的造型缺陷,以及不合体之处,这就是立体裁剪之一。立体裁剪补正更是为平面裁剪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源泉。由此可见,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是紧密相连的。
2.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有机结合的方法
方法之一:平面→立体→平面,服装的魅力就是款式日新
月异的变化,加以人体体型各有特点,所以在平面裁剪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为了确保服装造型的准确性和合体性,往往需要进行服装的试样补正,在人体穿着或模型穿着的立体形态下,观察修正服装的造型缺陷以及不合体之处。如先以胸围、背长等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初裁,并在关键部位(肩宽、领口、袖窿等)可适当多留一些缝份,裁剪后进行假缝试穿。用立体的方法在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整理形状,调整尺寸,并作好缝制标记,然后经立体检验过的样衣再展开平面,按新的标记修改裁片,最后确定样板。这样制作出来的服装样板既有平面裁剪又兼有立体裁剪的试衣与检验的优点。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处理特殊体型,通过立体试衣,直接看到服装的弊病所在,然后平面修正。
方法之二:平面与立体兼而有之。对于没有把握的部位用立体裁剪,而有把握的部位则直接裁剪,如衣片部分用立体裁剪,袖片部位用平面裁剪,领子作平面初裁再拿到人台上看一看是否合适。这样既可以解决平面难以解决的翘势、摆省、褶饰等问题,又加快了裁剪的速度和效果,达到较好的结合。
方法之三:立体裁剪→平面裁剪基本确定服装的款式先用立体裁剪进行全方位造型。由于人体腋下、袖窿等双曲面部位的轮廓线不易准确画出,根据穿着者的体型选择人台,必要时适当地补正人台→以坯布或面料为材料,以剪刀和大头针为工具,在人台或人体上边裁边别样,进行服装初步造型→用铅笔或胶带进行标点描线,将初步造型完成的服装衣片结构加以记录→进行平面的布样整理,并用大头针假缝,使服装基本成型→并对其作进一步修正(如各部门曲线的圆顺、相关结构的吻合、拷贝成样板等环节),最后制作出所需要的平面样板,将该样板椎档出系列样板,则是平面裁剪技术的又一体现。
在现在服装生产行业中,单独运用立体裁剪或平面裁剪,都是不科学、行不通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美观的服装造型,才能大大提高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服装业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三、立体裁剪材造型的表现形式
(一)立体构成在立体裁剪中的表现手法
立体构成在服装立体裁剪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造型方面的技法应用。服装立体裁剪造型加工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抽缩法:抽缩法主要表现为服装面料的抽褶形式。运用抽缩法加工出来的面料效果有波浪起伏并带有对光的折射效果,多用于装饰性的服装造型加工中。
<2> 包缠法:包缠法,顾名思义将面料直接包裹缠绕在对象身上,不经过剪裁或尽量少进行剪裁加工破坏面料的整体性,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加工手法设计服装造型。
<3> 堆扎法:堆扎的概念可分为两种:一是按照事先画好并有一定规律可寻的局部堆扎;另一种是按照造型设计,任意的堆缀,后者在大形体上给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而前者主要在肌理设计上发挥所长。
<4
[1] [2] [3] 下一页
文章 来源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