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三阶表达”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2016-04-2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怎样引领小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呢?下面将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谈运用“三阶表达”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做法。 
  第一阶:模仿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先以“模仿表达”为主。例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经典的语句之后,教师请学生按照同样的句式仿写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学生就能够仿写出譬如:“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或者“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这样的句子。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当中,经常有意识地设计这样的读写训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把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化解掉,又能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运用规范的语言。 
  第二阶:迁移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以“迁移表达”为重点。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后,学生在学习到了“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课后小练笔——写一写你身边的一处景点。在写作的时候,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外,还要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参观游览的习作,就自然而然地会用上“见闻”+“感受”这一表达的结构和形式了。 
  第三阶:个性表达 
  小学生高年级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尝试做“个性表达”。如,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教师提出:不仅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写出来的,更要研究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例如,文章中的句子:“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不提“爱”这个字,也不提“喜欢”这个词,却能写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是作者丰子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这样,积极引导学生多一些“求异”,少一些“求同”,使自己的习作有顿悟,有创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写出个性化的作品来。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建构,“三阶表达”能够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作者简介:冯莉,女,35岁,吉林省九台区实验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