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对所学知识掌握和巩固,并将它们运用于实践生活,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学案中作业的设计非常重要,它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在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将《高中生物学案中作业设计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在新授课时,从传统的提问旧知识点改变成以例题的方式复习旧知识,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过程》中,前一节讲授了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学生不仅要掌握色素提取的方法和原理,还要识记色素的含量以及在滤纸条上形成的色带的顺序和颜色,我就设计了关于缺镁时提取的色素的色带的变化的例题。通过这道题,不仅复习了上节内容,还延伸到镁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的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新授课之前,在导学案中以填空的形式设计预习内容,课前让学生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讲授新课光合作用发现的历程和光合作用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位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光合作用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授课时,教师让学生边回忆预习内容,边学习新知识,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为了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和理解,每个知识点后面又设计了随堂练习。例如,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于什么物质,研究过程用了什么方法;光合作用过程中ADP与ATP转移的场所和条件是什么。通过提问学生,教师引导和纠错,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分析的方法和理清问题的思路。
新内容讲解完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这样既夯实了基础,又使课堂内容得以拓展;既鼓励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又使尖子学生得以发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课后布置与理论相关的实践方面的家庭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作业设计,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