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激发文言学习兴趣 高效品读文学瑰宝

2016-05-1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千百年来,丰富深远的古文化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子孙,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急速蹦出的网络语言、新兴文化大大抑制了现代人对厚重的文学历史的研究。特别是看上去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这也加大了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些文字语言,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是毫无兴趣的,只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应付了事,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感受其中的文化艺术美,确实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的标准提出,更让我看到学习古典文化的急切与重要,而个人认为,让学生学得有效率,首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古文带来的乐趣。 
  一、真切明确文言学习的重要性 
  华夏历史,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学习英语的同时,全世界掀起了汉语热潮,纷纷开始学习《论语》,学习《弟子规》。文言文,作为中国语言的根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这些是学生疲于思考的内容,需要我们将文言的重要与其辉煌之处跟学生进行一番交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古文学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也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虽也有名家出现,但文学作品及其地位却无法同日而语。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在古诗文中,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 
  文言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国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我们需要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发扬下去,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所在,得以为现代社会创造更多的辉煌,真正“古为今用”。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创设情境 
  1.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向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的语文课需要从导语设计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在古文课前,告诉学生“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名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从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优美,享受文言积累带来的荣耀。而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则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如观看视频影片、听配乐朗读等,像《木兰诗》《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这样,无论历史如何久远,英雄驰骋疆场的故事久传不衰,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内容,打消畏难情绪,再深一层学习文言知识,课堂效率想不高也难。 
  2.学生演绎,活跃课堂气氛 
  中学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叙事性内容,在学生深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变换角色进行演绎,编排课本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寓教于乐,防止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抵触心理,看到古文就皱眉,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孙权劝学》《陈太丘与友期》《狼》《送东阳马生序》等文章,学完很长时间学生依旧记忆犹新。学生把枯燥的古文当作现代文来读,而要想表演出色,就要求学生细致分析文章,这样,既加深了文章背诵,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感受人物性格特点。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有机架起五彩的桥梁,让学生在与我国古贤先哲零距离接触、品味欣赏我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百变读法,感受非凡的诗文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既能加深学生印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但若是让学生一味地重复读,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分子,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考虑多种变换的诵读方式。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大声齐读,特别是遇到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提前就掌握了的学生自然乐于展示,带动学生增强朗读气势。其次,吟唱古诗文,学生随音乐吟唱,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诵读,既能提高兴趣,也便于掌握语气停顿,增强语感。再次,学生都在不同的小组中,学生的自尊心与竞争意识也是不容我们小觑的,可以将对话的文章分小组分角色诵读,将相近的段落分组齐读,分男女竞争,通过竞赛评比,比一比谁背得快,背得准,背得齐,学生才能收获“乐有所学”的效果。 
  4.加强联系,认识文言的广泛运用 
  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判断动词 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心它是无处不在的。还需要注意平日上课过程中要不断渗透文言知识,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古汉语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注重平日积累。 
  三、不同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很多学校都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在古文学习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采用不同模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上课教师往往习惯于“填鸭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生怕学生记不住而一遍一遍重复,但实践证明,学生间的互帮互助,用“兵”教“兵”恰恰能有更高效率。学生从他们自己的高度出发,用易于自己理解的语言解释不同的问题,这也可以延伸到文言的理解翻译当中来。比如,在小组讨论翻译的时候,可以将文章分成不同的段落,小组接受任务,经讨论后展示成果:每人一句或更多,通顺流利地解决疑难;可以让学生通览全文,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问,能解决的小组予以加分,最后由教师点拨明确重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有兴趣,有质量,是高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古诗文是颗耀眼的明星,它在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变换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爱上古文,乐于学习,高效感受古诗文这块瑰丽的宝石。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