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课外书是学习语文的前提,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文,要想学好语文,多读课外书是关键。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基础,所以,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养成,这样更有利于进入高年级之后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和重要手段,小学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字,还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地去领悟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道德情操都得以提高。具体而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配有插图,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好奇心重,所以,面对文字也许不会感兴趣,但是看到有趣的插图,便会留神去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向往,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主动去阅读和理解课文。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会配有插图,那么在面对课文没有插图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外部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努力找到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和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当课文读完时,答案自然而然就在学生心里。长期坚持教师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养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习惯,而且还能主动提出问题,改变了以往漫无目的地阅读课文的习惯。
二、利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或者学生某一方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空间。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熟读课文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朗读,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整体合作能力。如果是对话比较多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字词的印象,更有利于对课文的学习。比如,课文《三袋麦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去朗读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一袋麦子的段落,再抽学生去朗读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的段落。这是西师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每单元一篇的批读课文,这是一种新的课文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要领,教会学生学会读书。这种新的形式主要是通过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课文的设置,较好地解决了低段与中段阅读目标的跳跃,达到学段的衔接,这是西师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种新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帮助,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
三、倡导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除了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从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有四大名著等,让学生在课下,在周末,在业余时间,去领略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崇高的革命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忘我的奉献精神;让学生在电视荧屏上观看四大名著之后,也可以拿起书本去领读《西游记》中的不拘一格,《三国演义》中的谋略,以及《水浒传》的彪悍和威猛。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名篇,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同时,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无形中阅读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四、学校组织读书会,通过写读书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很多种,除了课文朗读和阅读课外书以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以班为单位的“读书会”有奖活动,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一篇文章,然后独立写出读书心得和对阅读的独到见解,各班评出优秀篇,给予相应的奖励,然后在校园的报栏上进行张榜展示,供全校学生共同学习。“读书会”的方式不仅是对学生读书积极性的一种激励,还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考验。语文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这样的活动,变换形式或者是主题,全方位地锻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但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共同的监督,也需要学生的自觉配合。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首先教师应该从语文课入手,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给予学生耐心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89.
[2]韩迎春.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华少年,2015(25):52.
[3]李渊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5(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