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乡村小学校学生习作的一些“难”点及成因分析

2016-06-2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不管怎样绞尽脑汁去做,学生的习作水平还是无法取得更大提高,语文教师总在为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能力而“伤透脑筋”,大家都觉得作文教学唯有一个难字来形容,而这些难处在于学生没有素材。就乡村学校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及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村学生;学习兴趣;素材积累 
  习作教学课堂不能出效果、不见成绩,学生的习作水平总是提不上去等,这些“难”处具体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观察总结,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 
  1.如同网络上调侃部分领导的讲话稿一样,写假话、大话、空话,不切实际地胡编乱造,与习作要求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背道而驰。如我在教学一个以上学路上所见所闻为题的习作时,我对有个学生的习作记忆犹新,大意是它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一匹凶猛的狼在对一户人家的小鸡虎视眈眈,他看到这个情景马上想起品德与社会老师说遇到危险要做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就急中生智爬上了一棵树,朝狼的方向丢了几颗“擦炮”,“啪啪”就把狼吓跑了,小鸡得救了,然后他高高兴兴地走进美丽的校园,最后以名言似的语言结尾:“同学们,遇到危险一定不要惊慌哟,要做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在平常的教学中遇到的这类胡编乱造、造假说谎的习作还真不少。 
  2.学生把习作作业当成应付教师检查的儿戏,如同应试教育时代应付考试一样。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习作任务,以他超强的计算机般的记忆能力在其他书籍上把原作一句不漏地“背写”下来,以展示他的“复制”能力及神通广大,有的学生甚至都懒得去“背写”,干脆在其他书上抄上几段文字了事,以此来蒙混老师的眼睛,这类学生根本没有写作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以及努力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上三年级时,有次单元考试有个学生就用这个方便快捷的办法写了一篇习作,我当时给了他高分,当我夸奖哪位学生习作水平进步很大并当作范文给学生读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不服气了,嘟哝了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抄的别人的嘛!”经核实这篇作文就是把作文书上的文章“粘贴”过来的,通过调查发现这类现象无论在考试还是平常的习作中都非常普遍。 
  3.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移花接木,毫无见解。通过长期观察会发现,学生的习作如同“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陈词滥调一样,只要写母亲必写“雨天校门口为我送雨伞,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最爱我的人是我的母亲。”“满头银丝”,妈妈“长满老茧的双手”都被学生齐刷刷地安排到了冬天一如既往地“冻得通红”等,写父亲都把父亲写成“用他坚实的臂膀撑起这个家”的形象,生病时“半夜急匆匆背着我去医院,在病床前呵护着我……”的形象,写教师时一般是“半夜为我们批阅作业而眼角布满血丝”的形象,写校园时,“我”通常是“清晨,我来到校园,漫步在鸟语花香、书声琅琅的校园里”,校园里的红旗一般是“在温暖的微风中,高高飘扬在操场的上空”,无论什么季节,他们总是让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4.词语搞“混搭”——乱用词语,生造新词,语序不当等等。这些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屡见不鲜,有些作文如果按照学生的标点符号去读,可能一口气就会把老师累死在他的习作上,因为从头到尾他们只用一个标点——句号。 
  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1.教师在备课时忽略了对习作的备课,都偏向于课文,真正花在备习作课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时,胡乱找一两篇范文念给学生听,然后告诉学生这次的作文是写什么,就按照范文来写,这样就导致学生采取“复制”和“粘贴”的方法完成习作,谈不上习作指导,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教学生写作文的一种简单快捷的“老把戏”,就是告诉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吗,依葫芦画瓢就是了。”不管是平常习作还是考试,只要你肯下苦功夫——多背几篇作为“葫芦”的样品,到考试或者作业时,照样子把“葫芦”画下来就完事了——顺利过关。 
  2.为了所谓的命题或是应付考核而让有真正写作欲望的孩子被无辜地困在了命题和考核的牢笼,让学生僵死在“标准作文”的条条框框里,做一只笼中的小鸟,笼子中的那些小鸟很听话,就会得到赞赏与表扬,而那些没有按照所谓“标准作文”习作的学生得到的就是一顿臭骂,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就像工厂里生产牛奶盒一样,每一盒都是一样的,没有创新,毫无创意。不但没有为学生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反而扼杀了学生有创意的、真实的、能够反映事物真实状况的表达,这样学生习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更不能让一些有独立思考的孩子长大了当做笑柄来谈他当初的习作老师。 
  三、造成习作教和学困境的真正原因 
  我觉得导致乡村学校习作教学出现上述困境和难处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缺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导致没有素材去写,没有素材自然就没有足够的语言去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常言道,写作要贴近生活,有了生活的经验和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描绘出自己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从没有一次留意过周围的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没有认知,写出来的都是八股似的“假大空”,这样怎么可能写出好的习作呢;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教师对语文学课程性质的理解不到位,对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和地位缺乏认识。在课程资源不是很完善的乡村,对现有的资源开发不够,没有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习作教学,使学校周边丰富的资源闲置浪费。这也是导致学生习作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王光祖,杨荫浒.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