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16-07-2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生物科组在新课标指导下,利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课教学、活动课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开发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并努力尝试使之更加具体和完善,成为一门具备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自然习得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校生物科组近年来在深圳课改的大环境下不断尝试和探索,形成了“常规课—实验课—活动课”三个层次的授课模式。利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开发“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并努力尝试使之更加具体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良好反响。 
  二、“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开发目标 
  我校生物科组以“活动课”的形式,实现在老师的调控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活动自然习得生物知识,形成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层次的探究与实践机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的互动探究教学,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研究为主线,自己努力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探究性教学中师生围绕共同主题,讨论交流,多边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开发规划 
  1.第一阶段:方法的尝试和研究 
  (1)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常规课中逐步推进小组教学,,使之成为常态课。并导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活动课”模式的构建 
  以“活动课”的形式,实现在老师的调控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活动自然习得生物知识,不断尝试和研讨,总结出了一套活动课的授课模式。“活动课”教学以“3”“4”为主要方法: 
  ①“3”:三个步骤 
  课前准备:提供有本节学习的资料给学生,以达到有备而来的目的,当然,学生可以搜集更多相关资料。 
  课内探究:把课堂搬出教室外,并划定学生一个活动的范围,在这个活动的范围内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能根据所给资料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2)能根据老师所安排的活动步骤进行探究、分析、总结。(3)体验探究实践的兴趣与乐趣,并能从探究实验中总结得失。 
  课后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②“4”:学习的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 
  2.第二阶段:具体化和规范化阶段 
  在原有的基础上,利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课教学、活动课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尝试初中生物“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具体实施。收集和整理七、八年级生物学中典型的课例,合理制定课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使初中生物“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具体化和规范化,以编整合成地方性校本教材。 
  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除考试复习周,在十八个有效教学周中,共36节生物课,其中活动课约10节,实验课约10节,课堂授课约16节。学校生物科组在实施活动课教学以前,该学期实验课可达十五节,现进行重新调整,将部分室内课搬到校园中,将部分实验课放在校园中,在不增加总授课时间的基础上,为实现这种新的课型提供了课时保证。 
  3.第三阶段:推广阶段 
  当初中生物“生物自然习得课程”进行得较为成熟时,可以通过组织新区教学研讨的方式,向新区兄弟学校推广。再利用教研活动、教师技能比赛、论文发表的形式,向全市推广。 
  四、“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实践与检验 
  1.授课模式的形成 
  通过“常规课—实验课—活动课”三个层次的授课模式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其中常规课又逐步推进小组教学,然后导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收到明显效果;经过多次的研讨,生物学科的授课模式已趋完善,学科教师把握较佳,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学科教师围绕课程开发,撰写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篇,参加省论文比赛获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仅2015年下半年生物学科教师以自然习得课程模式为基础参加深圳市生物学说课、教学技能大赛(现场授课)两项比赛,获得一等奖两人次。二等奖一人次,参加光明新区学科竞赛,获得一等奖两人次,罗洁源、钱晓茵两位教师还承担光明新区公开研讨课教学任务,自然习得课程的结构模式与理念,得到了市区一级教育学科同行的认同与赞赏。 
  2.“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常态化实践 
  本学期以学校七年级12个班级进行常态化实施实验,我们尝试平行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组,每组六个班。实验组的班级以“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安排了4节活动课,11节实验,20节常规课,其中常规课一般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而对照班级则以传统的讲授+练习为主要授课方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对期中和12月月考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两次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如图1-4),发现虽然实验组班级进行实验与活动课教学占用了大量的课堂讲授时间,教师知识讲授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但对比两次的考试成绩,发现这并不会造成实验班成绩下降,相反,实验组的班级高分层次的人数是要比对照组的人数更多,低分的人数相对对照组要少。在自然习得理论支持下,我们要相信只要课堂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其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而获得相关知识的,知识获得的效果并不比讲授形式要差。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