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对当代女校课程规划的启示

2016-09-1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在近代教育史上,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国女子学校的萌生和发展。民国时期的南京汇文女中是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女性色的课程设置一直备受关注。在对民国时期南京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借鉴其良好的课设设置经验,来规划当今的女校课程,特别是女校校本课程,从而提高女性的自我认知,提升女性的综合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妇女的解放,推动了我国近代女校的发展。 
  关键词:汇文女中;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简介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5月,美国传教士沙德纳(女)从芜湖携6名幼女来南京干河沿量地建屋,设立学堂,始称“沙小姐学堂”,不久改称女布道学堂,规模甚小,仅6名学生1名校长,至1899年正式设置初中部,1902年命名为汇文女子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一度迁往上海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联合中学”,1939年迁返南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1942年汪伪政权在此设立“同伦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后汇文女中复校。1951年10月,南京市文教局奉华东教育部通知接办汇文女子中学并改名为南京市第四女子中学,至1967年更名为现在的南京市人民中学。纵观汇文女中80年的办学历程有曲折也有艰辛,有鼎盛也有低谷。那么民国时期汇文女中的办学经验尤其是汇文女中课程设置等对当代女校的课程规划有哪些有益的示呢? 
  二、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是民国女子中学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第一条即规定了中学之学科目,主要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女子中学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得缺之”。此外,规则对涉及到女子的科目还做了细致的规定:“女子中学校手工应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家事园艺宜授以衣食住及侍病、育儿、经理家产、家计、簿记,并栽培莳养等事,兼得实习烹饪;缝纫宜授以普通衣服之缝法、裁法、补缀法;女子中学校免课兵式体操”。根据次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在手工、体操等课程内容上,男女学生有很大差别;同时,在每周各科目的学时上,男校也比女校多一个课时,这与初等教育的情况完全相同。 
  1919年5月,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女子中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分为三大类:(1)女性智慧类:如国文、数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2)女性修养类:如修身、体操、博物。(3)女性才艺类:如图画、手工、家事及园艺、缝纫、乐歌。 
  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民国政府对女子中学的教育给予了一定重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了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加开缝纫、家事等课程,并免除兵式体操,而代之舞蹈、游戏等。并且在设置女子中学课程的时候,考虑到女学生升学和就业等不同要求,规定了升学的女生免除手工课,将时间分给外国语课程;而不升学的女生减少外国语学习时间,增加手工课时,这样的调整体现出了女子中学课程设置逐渐贴合实际,日趋科学化。但家事缝纫等课程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可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式女性,为家庭生活服务,体现了男女教育上极大的不平等性。 
  三、对当代女校课程规划的示 
  从上面阐述的女中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女中的课程实际上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国家规定课程。另一类是“修身、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家事、园艺、缝纫”,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女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了女生特有的生活实践能力。对我们今天女校的课程规划有良好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1.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同时借鉴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构建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创新、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女生人文素养,培养“灵性向善、秀外慧中”,,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现代女性。 
  2.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分为“必选课”和“自选课”两种形式。初中以“必选课”为主,“自选课”为辅,旨在提高女生的人文素养;高中以“自选课”为主,“必选课”为辅,旨在满足女生的个性发展。目前,学校女生课程规划为“E”型结构,即“一轴三线”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轴”为“基础学科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三线”为专门针对女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分为“女性修养类”“女性智慧类”和“女性才艺类”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面又分成很多具体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3.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计的依据 
  (1)女生发展需要:女生发展需要是开发女校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成为眼界开阔、心胸豁达、聪明睿智、兴趣广泛、精神健康、知书达礼、举止优雅、懂得生活的“灵性向善、秀外慧中”的现代女性。 
  (2)性别视角:从性别视角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是探索,也是挑战;是创新,也是特色。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将男女平等意识、女性“四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带进课程,要根据女性特有的优势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课程。 
  (3)趣味性:趣味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校本课程设计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知识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4)活动性:活动性是校本课程的活力所在。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悟、体验、升华。 
  (5)合作性:合作意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通过校本课程中一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女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得女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朱有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4]朱有琢.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