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浅谈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2016-09-1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高考命题中,文言翻译是必考题,平常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从表面看仅仅是翻译句子,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进行综合考查,牵涉到文言文的很多知识,从平时的月考到高考来看,学生得分很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就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我谈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牢记文言语句翻译的原则及要求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的总体原则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体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达” 就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 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每个考生必须牢记,,并在实践中运用。 
  二、 探究高考文言翻译命题的特点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获得高分,必须随时留心高考题,探究其命题特点,总结规律,这样才能有章可循。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文言文翻译命题,有如下特点: 
  1.选具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并以此作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如:“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5全国卷I新课标) 
  该句中有倒装句“不吾索”,有名词作状语“面”,有固定词组“庶或”。 
  2.带有一定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修辞手法的文言句子让考生翻译 
  “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该句中有“凶逆”“王室”“泉壤”等文化常识。 
  3.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文言句式来让考生翻译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安徽2015年高考语文)该句中根据上下语境缺主语,也只有结合上下语境才能翻译“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等词句。 
  从这三个特点来看,牵涉到文言文中积累性知识,如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借助法 
  在高考中翻译要得高分,首先对给定的句子要结合上下语境认真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1)借助成语或词语来推断 
  如:斩木为兵——兵不血刃“兵”的意思是兵器。 
  (2)借助上下语境来推断 
  如:旬:十旬休假——五旬而举之。“旬”的意思是十天。 
  (3)借助课文知识来推断 
  如: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的意思是攻克。 
  (4)借助字形来推断 
  箪食壶浆;箪:名词用动词,用筐子装。 
  (5)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 
  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译准实词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实词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 
  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曹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译为: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 
  此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广。有些实词无法添加语素时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需翻译的词。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译文:如果能用江东的军队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 
  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时避开今义直取古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 “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指求学的人。)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4)保留原词法 
  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仅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 
  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定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气、自然界、自然生成地、万物主宰的、天意”等义项,在本句话中应译为“天意”。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3.译出虚词 
  虚词的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①有实词义项的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吾欲之南海:到达。 
  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译为“在”,“之”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①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又如“之”有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